万荣有瓜名三白(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三白瓜甜度低,据说是因为成熟期与贮藏期内双糖分解为单糖的原因,其实这瓜从来就不以甜度赢人,而是赢在“三白瓜祛火”上面,民间俗称这瓜“下火”,吃时甚至还有幽淡回味的药香。外乡人可以脑补一下,山西人面食为主,心火蕴结、食火瘀积,一年四季都要想着法子“下火”,各种食疗的海常法除了醋或酸菜,夏天的三白瓜也是一例好药。没办法,食火那么重,不吃三黄片,不扎针放血,像秋天酸石榴、夏天三白瓜已是最好的下火之物了。故而,三白瓜的这两个“缺点”,也可以说是优点,看你怎么看。
三白瓜另外的“缺点”还有:个头大、皮厚硬、耐存储,久放瓤易泻而成汤。
对三白瓜的大,印象极深。小时候,舅姥爷善种瓜,汉薛镇南景村西庄一处瓜庵里的舅姥爷,是他留给我们诸多辛勤劳作的光辉形象之一。他常年自留瓜种,靠一柄枣木把的短柄瓜锨侍弄一片不大的瓜田,甜瓜常种一种白皮红籽甜得齁嗓子眼的“天鹅蛋”,西瓜主要种“三白瓜”和“雪里红”。那时到舅舅家玩,第一件事就是杀瓜,执一把专切西瓜用的长身薄刃弯刀,指头弹崩着瓜皮四下摸瓜。家里老屋正房牌位桌下面常滚着一地硕大的三白瓜,瓜大皮青白而形如冬瓜,记得土名也叫枕头瓜,瓜大到三四十斤都很正常。三白瓜外层表皮较硬,翠衣层厚实,确是为自己争得耐储存的声名,据说可以放到第二年清明时节甚至更久。好像传统的三白瓜吃法,除即食之外,大多都是贮存起来慢慢吃。晋西南人节俭惯了,大凡“能放”之物皆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买东西会先了解能放否?往往因“不能放”“放不住”而放弃消费打算。
许多村人惜物得紧,吃东西也先从品质坏者吃起,结果有可能是坏的吃了,新鲜的又放坏了,就一直吃坏的,俭而生愚也是没办法的事,山西人抠嘛,口挪肚攒点家业不易。常记得那时过年期间,村街上会有摊贩拿出积攒的三白瓜出来卖,用碗盛着三白瓜汤论碗卖,多是一个草圈在桌上将瓜固定好了,正上方旋出美观的斜角圆口算是给瓜开了天窗,那块瓜皮作盖还可以再盖上并不会掉进瓜肚里,再一柄木勺伸进去一勺一勺把已经“油漏”(土语,瓜久放而泻为汤汁之意)了瓜汤带籽刮盛出来。这大概就是万荣三白瓜的最经典的一种吃法了。剖瓜舀汤,瓜汤如药,尤其在家里人多聚餐时,一碗一碗的瓜汤在亲人之间分享传递,特别有氛围感,尤宜团圆时节阖家共同享用。吃瓜成喝汤,“吃瓜群众”在三白瓜面前只好变成了“喝汤群众”。
三白瓜,一身的“毛病”,有人甚至提出了改良建议,无非是“改良口感变沙为脆、减少出籽培育新种、增加甜度迎合大众”,却不为万荣人所动。其实,三白瓜所有的“缺点”,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尤为当地人喜爱,如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多了顺眼了“缺点”也成了优点。他们也渐把这白瓜吃出了仪式感和成就感,并且不断扩大忠实消费“朋友圈”,正在培养愈加广泛的域外“吃瓜”群众,三白蹿红,瓜声远播,较之先前,已然显贵。故而,吾乡有人又称之为瓜中“白富美”,不过,从文学和情感的角度我更愿意喻之为“白月光”。于三白瓜来说,既是眼中的那道白月光也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那“朱”的,当然是三白家族中的“雪里红”。
天底下所有的农业生产,都是人类劳动、自然环境与农作物三位一体共同成就的结果。万荣三白瓜产业也是,无外乎执着于近乎固执的万荣人认定了这瓜的好,这旱作黄土之地也适宜这瓜呈现出更好的品质,于是,他们哪怕几百年过来也甘与三白瓜长相厮守,哪怕为之歇地数年倒茬养地也不离不弃。种瓜得瓜,瓜亦随缘,人与瓜、地与瓜,有时候也是互相选择互相成就的,如流行音乐中的情歌之词所唱“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我们的选择”。一个古老的瓜种,数百年来几近失传遗弃于历史的烟尘,却为一地人悉心收留抚育薪火相传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万荣瓜农为三白瓜的付出或许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他们对育瓜摘瓜时节时辰的讲究与挑剔已近极致,三白瓜从坐果到收瓜约40天左右且资料显示成熟后最佳采收时间是每日11时,对瓜的贮藏护佑极具匠心视若己出,沿袭传统贮瓜方法可能还要把家里好点的房间留给三白瓜来“住”以保持品质,他们种瓜的热情、对瓜的寄托、为瓜的付出与瓜的回报相辅相长相得益彰…
三白瓜另外的“缺点”还有:个头大、皮厚硬、耐存储,久放瓤易泻而成汤。
对三白瓜的大,印象极深。小时候,舅姥爷善种瓜,汉薛镇南景村西庄一处瓜庵里的舅姥爷,是他留给我们诸多辛勤劳作的光辉形象之一。他常年自留瓜种,靠一柄枣木把的短柄瓜锨侍弄一片不大的瓜田,甜瓜常种一种白皮红籽甜得齁嗓子眼的“天鹅蛋”,西瓜主要种“三白瓜”和“雪里红”。那时到舅舅家玩,第一件事就是杀瓜,执一把专切西瓜用的长身薄刃弯刀,指头弹崩着瓜皮四下摸瓜。家里老屋正房牌位桌下面常滚着一地硕大的三白瓜,瓜大皮青白而形如冬瓜,记得土名也叫枕头瓜,瓜大到三四十斤都很正常。三白瓜外层表皮较硬,翠衣层厚实,确是为自己争得耐储存的声名,据说可以放到第二年清明时节甚至更久。好像传统的三白瓜吃法,除即食之外,大多都是贮存起来慢慢吃。晋西南人节俭惯了,大凡“能放”之物皆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买东西会先了解能放否?往往因“不能放”“放不住”而放弃消费打算。
许多村人惜物得紧,吃东西也先从品质坏者吃起,结果有可能是坏的吃了,新鲜的又放坏了,就一直吃坏的,俭而生愚也是没办法的事,山西人抠嘛,口挪肚攒点家业不易。常记得那时过年期间,村街上会有摊贩拿出积攒的三白瓜出来卖,用碗盛着三白瓜汤论碗卖,多是一个草圈在桌上将瓜固定好了,正上方旋出美观的斜角圆口算是给瓜开了天窗,那块瓜皮作盖还可以再盖上并不会掉进瓜肚里,再一柄木勺伸进去一勺一勺把已经“油漏”(土语,瓜久放而泻为汤汁之意)了瓜汤带籽刮盛出来。这大概就是万荣三白瓜的最经典的一种吃法了。剖瓜舀汤,瓜汤如药,尤其在家里人多聚餐时,一碗一碗的瓜汤在亲人之间分享传递,特别有氛围感,尤宜团圆时节阖家共同享用。吃瓜成喝汤,“吃瓜群众”在三白瓜面前只好变成了“喝汤群众”。
三白瓜,一身的“毛病”,有人甚至提出了改良建议,无非是“改良口感变沙为脆、减少出籽培育新种、增加甜度迎合大众”,却不为万荣人所动。其实,三白瓜所有的“缺点”,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尤为当地人喜爱,如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多了顺眼了“缺点”也成了优点。他们也渐把这白瓜吃出了仪式感和成就感,并且不断扩大忠实消费“朋友圈”,正在培养愈加广泛的域外“吃瓜”群众,三白蹿红,瓜声远播,较之先前,已然显贵。故而,吾乡有人又称之为瓜中“白富美”,不过,从文学和情感的角度我更愿意喻之为“白月光”。于三白瓜来说,既是眼中的那道白月光也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那“朱”的,当然是三白家族中的“雪里红”。
天底下所有的农业生产,都是人类劳动、自然环境与农作物三位一体共同成就的结果。万荣三白瓜产业也是,无外乎执着于近乎固执的万荣人认定了这瓜的好,这旱作黄土之地也适宜这瓜呈现出更好的品质,于是,他们哪怕几百年过来也甘与三白瓜长相厮守,哪怕为之歇地数年倒茬养地也不离不弃。种瓜得瓜,瓜亦随缘,人与瓜、地与瓜,有时候也是互相选择互相成就的,如流行音乐中的情歌之词所唱“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我们的选择”。一个古老的瓜种,数百年来几近失传遗弃于历史的烟尘,却为一地人悉心收留抚育薪火相传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万荣瓜农为三白瓜的付出或许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他们对育瓜摘瓜时节时辰的讲究与挑剔已近极致,三白瓜从坐果到收瓜约40天左右且资料显示成熟后最佳采收时间是每日11时,对瓜的贮藏护佑极具匠心视若己出,沿袭传统贮瓜方法可能还要把家里好点的房间留给三白瓜来“住”以保持品质,他们种瓜的热情、对瓜的寄托、为瓜的付出与瓜的回报相辅相长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