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游之一 孔子的诞生地和墓地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苏北游(20230323一一0401)之一 孔子的诞生地和墓地
在山东省曲阜市东南25公里处有一个省级文化旅游度假区,人称“尼山圣境”。这里是中国先哲孔子的诞生地。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尼山因此闻名遐迩。孔子父亲生活过的鲁源村,孔子母亲的家乡颜母庄,孔子出生的夫子洞,形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圣父、圣母、圣人的圣境格局,尼山圣境由此得名。
一走进尼山圣境的大门,一座高大的孔子像矗立在远远的山间平地上,背山面湖,面南而立。像高72米,为世界最大最高的孔子像。塑像的容貌令人可亲、可敬,一副师者、长者、尊者”的形象令人入眼入心。这座孔子像是孔子诞生地尼山圣境的标志性景点。
园子很大,我们选择了乘坐观览车,由湖边到山前转了一大圈。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学堂。大学堂依山而建,儒家思想智慧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包含集贤厅、大学之道、七十二贤廊、仁厅、义厅、礼厅、智厅、信厅、礼乐堂等有序的、仪式化的文化空间。大学堂是文化的学堂、艺术的殿堂,通过东阳木雕、山西泥塑、苏州刺绣、福州漆画、景德镇陶瓷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经典之作,表达不同的文化主题。
大学堂大量应用廊柱、穹顶等建筑手法,集合殿、堂、厅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 力求建成既充满传统文化元素、又富有创新意识的传世文化建筑之作,构成集博物、典礼、讲堂、会议、演艺以及其他配套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建筑。
前面标牌写的是:《金声玉振》,走进去才知道是一场大型礼乐演艺。该演出以“世界的孔子”和“孔子的世界”作为立意方向,整场演出纵贯人的一生,演绎出“由凡入圣”的过程,引导观众走进“风雅颂”的礼乐画卷,感受明礼生活方式。《金声玉振》演出,共三篇九章。将诗、乐、舞等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与当代艺术的舞台装置、大型机械、全息影像等手段相结合,以四季更迭、人生九大阶段所涉及的重要仪式为主轴线,展现普通人在圣贤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成长的过程。在现代化多媒体的演绎中,听众有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
再前行则到达尼山孔庙。尼山孔庙掩映在葱郁、别有特色的古柏林之中。建筑群前为庙,后为书院,各成院落。庙有殿、堂、祠、亭等建筑,分为东、中、西三区。中区有前后两院,前为大成殿,后为寝殿。东区有讲堂,土地祠,西区南有启圣殿及寝殿,东南部与中区相接处有毓圣侯祠。
书院有正房、两厢各三间。尼山书院又名“尼山诞育书院”,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尼山孔庙增加讲堂、学舍,具备了书院功能。以后的修护建皆为父老乡亲积极地参与,“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士民好事者,大出钱而劝成之。”
尼山孔庙内外布满柏树,但此处柏树的枝叶很少有伸展者,形状如笔。当地传说因孔子是最有学问的人,故其生地的柏树均似大笔。
这里还有一个“扳倒井”的传说。春秋时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娶颜征在为妻后,离家出走,颜氏身怀六甲后仍居娘门。按当时的风俗,出嫁的闺女是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的。因此颜氏后来只好在颜母山与尼山之间的一个山洞里生下孔子,取名曰丘。母子二人就住在山洞内相依为命。第二年夏天颜氏怀抱孔子经颜母山后回娘家,因酷热难忍,颜氏行至山东边便走不动了,只好坐在山坡树荫下歇息。此刻,因干热而觉口渴,便想找水喝。找来找去发现一口井,井水虽然不深,但是趴在井沿上伸手去汲水而不得。颜氏在急切中跪在井沿上,手扶井口沿石,面向西山祈祷:“若井口歪斜一下,让井水自然从井中流出,使我母子得以解热去渴,必感谢上苍。”话音未落只觉得井口缓缓倾斜,不一会水自井中向东流出。颜氏欣喜若狂,携子痛饮,觉得井水甘甜无比,身心顿觉清爽。此刻,有一牧童也想来此井汲水,见此情景,好奇心起,待颜氏母子二人离去后,便来至井旁,察看后大吃一惊,想不到井水自动流出,遂即传扬开来,于是人们曰此为“扳倒井”,孔子后代将此井命名为“圣井”。
在山东省曲阜市东南25公里处有一个省级文化旅游度假区,人称“尼山圣境”。这里是中国先哲孔子的诞生地。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尼山因此闻名遐迩。孔子父亲生活过的鲁源村,孔子母亲的家乡颜母庄,孔子出生的夫子洞,形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圣父、圣母、圣人的圣境格局,尼山圣境由此得名。
一走进尼山圣境的大门,一座高大的孔子像矗立在远远的山间平地上,背山面湖,面南而立。像高72米,为世界最大最高的孔子像。塑像的容貌令人可亲、可敬,一副师者、长者、尊者”的形象令人入眼入心。这座孔子像是孔子诞生地尼山圣境的标志性景点。
园子很大,我们选择了乘坐观览车,由湖边到山前转了一大圈。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学堂。大学堂依山而建,儒家思想智慧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包含集贤厅、大学之道、七十二贤廊、仁厅、义厅、礼厅、智厅、信厅、礼乐堂等有序的、仪式化的文化空间。大学堂是文化的学堂、艺术的殿堂,通过东阳木雕、山西泥塑、苏州刺绣、福州漆画、景德镇陶瓷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经典之作,表达不同的文化主题。
大学堂大量应用廊柱、穹顶等建筑手法,集合殿、堂、厅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 力求建成既充满传统文化元素、又富有创新意识的传世文化建筑之作,构成集博物、典礼、讲堂、会议、演艺以及其他配套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建筑。
前面标牌写的是:《金声玉振》,走进去才知道是一场大型礼乐演艺。该演出以“世界的孔子”和“孔子的世界”作为立意方向,整场演出纵贯人的一生,演绎出“由凡入圣”的过程,引导观众走进“风雅颂”的礼乐画卷,感受明礼生活方式。《金声玉振》演出,共三篇九章。将诗、乐、舞等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与当代艺术的舞台装置、大型机械、全息影像等手段相结合,以四季更迭、人生九大阶段所涉及的重要仪式为主轴线,展现普通人在圣贤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成长的过程。在现代化多媒体的演绎中,听众有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
再前行则到达尼山孔庙。尼山孔庙掩映在葱郁、别有特色的古柏林之中。建筑群前为庙,后为书院,各成院落。庙有殿、堂、祠、亭等建筑,分为东、中、西三区。中区有前后两院,前为大成殿,后为寝殿。东区有讲堂,土地祠,西区南有启圣殿及寝殿,东南部与中区相接处有毓圣侯祠。
书院有正房、两厢各三间。尼山书院又名“尼山诞育书院”,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尼山孔庙增加讲堂、学舍,具备了书院功能。以后的修护建皆为父老乡亲积极地参与,“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士民好事者,大出钱而劝成之。”
尼山孔庙内外布满柏树,但此处柏树的枝叶很少有伸展者,形状如笔。当地传说因孔子是最有学问的人,故其生地的柏树均似大笔。
这里还有一个“扳倒井”的传说。春秋时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娶颜征在为妻后,离家出走,颜氏身怀六甲后仍居娘门。按当时的风俗,出嫁的闺女是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的。因此颜氏后来只好在颜母山与尼山之间的一个山洞里生下孔子,取名曰丘。母子二人就住在山洞内相依为命。第二年夏天颜氏怀抱孔子经颜母山后回娘家,因酷热难忍,颜氏行至山东边便走不动了,只好坐在山坡树荫下歇息。此刻,因干热而觉口渴,便想找水喝。找来找去发现一口井,井水虽然不深,但是趴在井沿上伸手去汲水而不得。颜氏在急切中跪在井沿上,手扶井口沿石,面向西山祈祷:“若井口歪斜一下,让井水自然从井中流出,使我母子得以解热去渴,必感谢上苍。”话音未落只觉得井口缓缓倾斜,不一会水自井中向东流出。颜氏欣喜若狂,携子痛饮,觉得井水甘甜无比,身心顿觉清爽。此刻,有一牧童也想来此井汲水,见此情景,好奇心起,待颜氏母子二人离去后,便来至井旁,察看后大吃一惊,想不到井水自动流出,遂即传扬开来,于是人们曰此为“扳倒井”,孔子后代将此井命名为“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