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门前终于有了一条水泥路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回老家,尤其是雨雪天回老家,停车终于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如今,老家门前是一条平平展展的水泥路。每家门口两边都是整齐划一的花坛,大都种菜,村里人还是讲实惠的。不过现在都不缺吃不愁穿的,精神需求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有些人家就会种些菜再种些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哪头都不耽误。当然,也有人家一棵菜都不种,全种成各种各样的花,至于菜,院子里留块地方种也就足够了。
这样的水泥路,这样的花坛,让老家门口显得现代化了,也干净卫生好看多了。
这条水泥路来之不易。
没有这条水泥路之前,晴天回家还凑合,虽然泥土路面高低不平沟沟坎坎,车子开过去也就是小小地颠簸一下,再扬起一阵尘土而已,能忍受。可是一下雨就糟了,路面会有积水,车开过去泥水自然就溅了起来,车上就布满了泥点子。有些泥点子志存高远,会蹦起老高,高到可以够上车玻璃。
下车更难畅。你得踮着脚尖寻找可以下脚的地方,左挪右移大步小步调整了半天,千小心万小心还是会踩进水坑里,干干净净的鞋子就有了泥点子。有时候看走眼了,一脚踩进松软的地方,鞋子陷了进去,等拔出鞋子一看,多半个鞋子都均匀地涂满了黄泥巴。
够堵心了。
而本来,门口的水泥路应该在十年前就出现的。
有十年了吧,村子里路面硬化,这是多好的事情,所有人都应该举双手赞成,脑筋搭错的人才会反对吧。至于费用,不知道政府有没有补贴,反正每户按房基地收费,一间房基地一千多块钱。
这项利民工程推行得相当顺利,原本以为村里就再也没有了泥土路,统统都变成了水泥路,从此就和泥啊水啊彻底断绝了关系。没想到这么好的政策唯独在我家门前的这条路上遇到了障碍,而且这一搁置就是十多年。
起因很简单,打路面就得画一条线吧,有一户人家非要把线往外边画一丢丢,就为了自家门前多一点点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方。对面人家不愿意,对面那一排人家都不愿意啊,就是跟他家同一排的人家都觉得没必要,可那家人就钻了牛角尖,坚持自己的无理要求。
村干部上门一趟又一趟,做不通工作。其他所有人家的费用都收齐了,就他家不交,耗着。等全村的路面都打上水泥之后,我们这条路还是没法硬化。
当时我还想起了那个古老的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
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留下了一段佳话。六尺巷现在还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可这不是我家一家的事,一条街道很多人家呢。而且有人说了:明明是他胡搅蛮缠,为什么还要迁就他?还有没有是非观念了?
我一想也是,如果大家都像我那么想,这世上很多事就没道理好讲了,有时候该较真的地方还是得较真,不能惯着某些人的毛病。
可是结果就是已经收了的费用又退给了大家,全村只剩下我们这一条路维持着原貌。当时可能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一拖居然有十年之久。
在这十年里,不知道那户人家有没有后悔过。也许因为面子问题,后悔了也没法直接说出来,只好死犟到底。后来即使想修路,短短一段路面,可能都没工程队愿意接这个活儿。
如今,老家门前是一条平平展展的水泥路。每家门口两边都是整齐划一的花坛,大都种菜,村里人还是讲实惠的。不过现在都不缺吃不愁穿的,精神需求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有些人家就会种些菜再种些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哪头都不耽误。当然,也有人家一棵菜都不种,全种成各种各样的花,至于菜,院子里留块地方种也就足够了。
这样的水泥路,这样的花坛,让老家门口显得现代化了,也干净卫生好看多了。
这条水泥路来之不易。
没有这条水泥路之前,晴天回家还凑合,虽然泥土路面高低不平沟沟坎坎,车子开过去也就是小小地颠簸一下,再扬起一阵尘土而已,能忍受。可是一下雨就糟了,路面会有积水,车开过去泥水自然就溅了起来,车上就布满了泥点子。有些泥点子志存高远,会蹦起老高,高到可以够上车玻璃。
下车更难畅。你得踮着脚尖寻找可以下脚的地方,左挪右移大步小步调整了半天,千小心万小心还是会踩进水坑里,干干净净的鞋子就有了泥点子。有时候看走眼了,一脚踩进松软的地方,鞋子陷了进去,等拔出鞋子一看,多半个鞋子都均匀地涂满了黄泥巴。
够堵心了。
而本来,门口的水泥路应该在十年前就出现的。
有十年了吧,村子里路面硬化,这是多好的事情,所有人都应该举双手赞成,脑筋搭错的人才会反对吧。至于费用,不知道政府有没有补贴,反正每户按房基地收费,一间房基地一千多块钱。
这项利民工程推行得相当顺利,原本以为村里就再也没有了泥土路,统统都变成了水泥路,从此就和泥啊水啊彻底断绝了关系。没想到这么好的政策唯独在我家门前的这条路上遇到了障碍,而且这一搁置就是十多年。
起因很简单,打路面就得画一条线吧,有一户人家非要把线往外边画一丢丢,就为了自家门前多一点点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方。对面人家不愿意,对面那一排人家都不愿意啊,就是跟他家同一排的人家都觉得没必要,可那家人就钻了牛角尖,坚持自己的无理要求。
村干部上门一趟又一趟,做不通工作。其他所有人家的费用都收齐了,就他家不交,耗着。等全村的路面都打上水泥之后,我们这条路还是没法硬化。
当时我还想起了那个古老的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
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留下了一段佳话。六尺巷现在还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可这不是我家一家的事,一条街道很多人家呢。而且有人说了:明明是他胡搅蛮缠,为什么还要迁就他?还有没有是非观念了?
我一想也是,如果大家都像我那么想,这世上很多事就没道理好讲了,有时候该较真的地方还是得较真,不能惯着某些人的毛病。
可是结果就是已经收了的费用又退给了大家,全村只剩下我们这一条路维持着原貌。当时可能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一拖居然有十年之久。
在这十年里,不知道那户人家有没有后悔过。也许因为面子问题,后悔了也没法直接说出来,只好死犟到底。后来即使想修路,短短一段路面,可能都没工程队愿意接这个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