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娘花”(3)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听说后来连尸首都没找到。
日本鬼子到处打砸抢的时候,太姥爷带着十二岁的奶奶连夜逃回了河北老家。
那时的奶奶还在天津的洋学堂里念书。
从没有回过老家的奶奶,一下子来到这个只听太姥爷提起,却从未到过的陌生老家,半年没开口说一句话。
奶奶只是捧着一本厚厚的《红楼梦》把自己锁在一间陪房的小屋里。太姥爷叹气“也许这闺女作下病了,日后,哎……”
那时,家里有奶奶的两个哥哥,太姥爷的大媳妇生的,有三个长工,还有两匹高大的骡子,一头拉磨的老驴,当然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太姥爷的大媳妇,她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小姐”有些不知措,更对奶奶的不开口说话感到恐慌,甚至纳闷儿奶奶是不是个哑巴。更好奇,奶奶竟然长得像戏文里的人一样,只是担心她会不会适应这乡下的苦闷生活,会不会有一天也像戏文里的那些小姐一样焚书葬花,哭哭啼嘀地寻了短见,所以,她驾着一万分的小心。
直到半年后,奶奶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找的第一个人竟然是太姥爷的大媳妇。
那一年,是奶奶第一次来了“月事儿”,家里又只有太姥爷的大媳妇一个女人。
奶奶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太太”,这把太姥爷的大媳妇给叫懵了,因为在农村里还没人这么叫过,都是叫“老王家的”。
一声“太太”把人叫落了泪,太姥爷的大媳妇慌张激动地说“闺女,你可算开口了呀!知道你也是个命苦的孩子,如今又到了我们这穷苦的乡下,有些小苦小穷你得多担待着点,以后你可以叫我娘,也可以不叫,但我一准把你当亲闺女的……”
奶奶听了这话,有些动容,眼圈有些红,想起自己的娘来,但泪花儿还是终于没掉下来。让太姥爷的大媳妇更生了一份怜悯,叹息道“这是个心重的孩子呀,也是个有准主意的孩子。”
奶奶没有开口叫娘,还是喊“太太”,言语表情都透着恭敬、礼数,不卑不亢。
奶奶上不成学了,乡下也没有学校。奶奶就跟着太太学纺线、学织布、学绣花,样样学得快,做的精,每样活儿都出彩儿,村里的姑娘没人能比得了,但奶奶还是放不下她的书,夜里常常在煤油灯下看《红楼梦》,看《西厢记》,看《牡丹亭》,只是眉间又多了一份浓重的忧郁,口里也常常多了一声声叹息。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对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表现出出奇的安静。
很快,乡下也不太平了,开始闹鬼子、闹革命、闹“砸明火的”(土匪),一帮土匪闯到奶奶家里,把太姥爷吊在院子里的枣树上打。
逼着太姥爷说出在哪里埋着银元,太姥爷被打昏了就泼凉水,泼醒了还不说就接着打,打昏了就再泼凉水……
直到把太姥爷打的快没了气,还是没说准银元到底埋在哪儿。
土匪们把院子里,房前屋后都挖得一片一片的坑,也没找到一块银元,最后,把家里的两匹骡马,还有那头老驴,一千多斤粮食,有用没用的家什全都抢走了,洗劫一空。
土匪走后,太姥爷当天晚上就断了气,到死也没说出银元到底埋在哪儿。
这次遭灾让太太精神恍惚,成了个整天扛着锄头去村后去“挖元宝”的疯婆子。
至于地下埋着的银元的事儿,到后来,从天津回来的一个跟太姥爷学过徒的伙计说出了真相。
其实,太姥爷早没钱了,他在天津时就抽了十几年的大烟了,钱都一分不剩地糟蹋光了。现在留给这个家的,就只剩下那百十亩地了。并且自从太姥爷回来后,也陆陆续续地卖了不少。家里遭了这一次抢劫之后,大伤元气,奶奶的大哥一年前,跟一个绸缎商去了南洋,从那以后,至今没有消息。二哥在县里念着学堂,突然就没音信了,有人捎信儿回来说是去当兵了,当的什么兵一直不知道,到后来也没见着人。
日本鬼子到处打砸抢的时候,太姥爷带着十二岁的奶奶连夜逃回了河北老家。
那时的奶奶还在天津的洋学堂里念书。
从没有回过老家的奶奶,一下子来到这个只听太姥爷提起,却从未到过的陌生老家,半年没开口说一句话。
奶奶只是捧着一本厚厚的《红楼梦》把自己锁在一间陪房的小屋里。太姥爷叹气“也许这闺女作下病了,日后,哎……”
那时,家里有奶奶的两个哥哥,太姥爷的大媳妇生的,有三个长工,还有两匹高大的骡子,一头拉磨的老驴,当然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太姥爷的大媳妇,她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小姐”有些不知措,更对奶奶的不开口说话感到恐慌,甚至纳闷儿奶奶是不是个哑巴。更好奇,奶奶竟然长得像戏文里的人一样,只是担心她会不会适应这乡下的苦闷生活,会不会有一天也像戏文里的那些小姐一样焚书葬花,哭哭啼嘀地寻了短见,所以,她驾着一万分的小心。
直到半年后,奶奶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找的第一个人竟然是太姥爷的大媳妇。
那一年,是奶奶第一次来了“月事儿”,家里又只有太姥爷的大媳妇一个女人。
奶奶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太太”,这把太姥爷的大媳妇给叫懵了,因为在农村里还没人这么叫过,都是叫“老王家的”。
一声“太太”把人叫落了泪,太姥爷的大媳妇慌张激动地说“闺女,你可算开口了呀!知道你也是个命苦的孩子,如今又到了我们这穷苦的乡下,有些小苦小穷你得多担待着点,以后你可以叫我娘,也可以不叫,但我一准把你当亲闺女的……”
奶奶听了这话,有些动容,眼圈有些红,想起自己的娘来,但泪花儿还是终于没掉下来。让太姥爷的大媳妇更生了一份怜悯,叹息道“这是个心重的孩子呀,也是个有准主意的孩子。”
奶奶没有开口叫娘,还是喊“太太”,言语表情都透着恭敬、礼数,不卑不亢。
奶奶上不成学了,乡下也没有学校。奶奶就跟着太太学纺线、学织布、学绣花,样样学得快,做的精,每样活儿都出彩儿,村里的姑娘没人能比得了,但奶奶还是放不下她的书,夜里常常在煤油灯下看《红楼梦》,看《西厢记》,看《牡丹亭》,只是眉间又多了一份浓重的忧郁,口里也常常多了一声声叹息。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对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表现出出奇的安静。
很快,乡下也不太平了,开始闹鬼子、闹革命、闹“砸明火的”(土匪),一帮土匪闯到奶奶家里,把太姥爷吊在院子里的枣树上打。
逼着太姥爷说出在哪里埋着银元,太姥爷被打昏了就泼凉水,泼醒了还不说就接着打,打昏了就再泼凉水……
直到把太姥爷打的快没了气,还是没说准银元到底埋在哪儿。
土匪们把院子里,房前屋后都挖得一片一片的坑,也没找到一块银元,最后,把家里的两匹骡马,还有那头老驴,一千多斤粮食,有用没用的家什全都抢走了,洗劫一空。
土匪走后,太姥爷当天晚上就断了气,到死也没说出银元到底埋在哪儿。
这次遭灾让太太精神恍惚,成了个整天扛着锄头去村后去“挖元宝”的疯婆子。
至于地下埋着的银元的事儿,到后来,从天津回来的一个跟太姥爷学过徒的伙计说出了真相。
其实,太姥爷早没钱了,他在天津时就抽了十几年的大烟了,钱都一分不剩地糟蹋光了。现在留给这个家的,就只剩下那百十亩地了。并且自从太姥爷回来后,也陆陆续续地卖了不少。家里遭了这一次抢劫之后,大伤元气,奶奶的大哥一年前,跟一个绸缎商去了南洋,从那以后,至今没有消息。二哥在县里念着学堂,突然就没音信了,有人捎信儿回来说是去当兵了,当的什么兵一直不知道,到后来也没见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