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的人和诗——致农民诗人郭秋梅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郭秋梅有两个身份,农民和诗人。她从来不因自己的农民身份而自卑,从她的诗歌中就能读到。如同走进稻田麦地,泥土和庄稼的气息扑面而来;她似乎对自己的诗人身份不太确认,像缺少关爱和自信的乡里孩子,总是远远地站在墙角,看小伙伴们作游戏并热情地鼓掌。这都是朴实和谦逊的本质使然,她不敢奢望这付“傻样”会赢得别人的欣赏和尊重,更不敢奢望自己的名字前会加上“诗人”这个高雅的称谓。但这些都是确切的,我在读她的作品时就有一个感觉——她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农民诗人,只是不确定她先是农民再是诗人,亦或先是诗人再是农民;一切都很自然,生活把她塑造成了诗人。
也许是自己的偏爱,我喜欢所有本色的人,就像喜欢不染发、不装嫩、不虚伪、不张扬的男人一样。人的外表是可以装饰的,但年龄和衰老是公平的,装饰的结果总是自己受累。写诗亦然,技巧不胜真情,掩饰不如本色。
2019年新春,《洋县文艺》用郭秋梅的一组诗作为头条,并在“本土经典”招牌栏目隆重推出,这是《洋县文艺》史无前例的。如果这也算的上一种荣耀,那么,写出这些诗的她值得拥有。照惯例,一本综合性刊物,一般不用诗歌作头题;“本土经典”也只选发本土作者在主流刊物发表的代表作品。然而,这次破例,于刊物是一种必需,于编辑是一种责任,我已经期待很久——何年何月,有土生土长的洋县诗人,携带着泥土气息和时代元素扑面而来。郭秋梅的出现,让我眼睛一亮。也只有如此隆重的出场,才能寄托我们对一位热爱生活、苦恋土地,几十年如一日的来自低层的农民诗人的敬意!
30多年前,我在编辑洋县第一本文学期刊《太阳风》时,秋梅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女生。从大量来稿中我发现这是个为文学而生的女子,毫不犹豫地编发了她的处女作。此后,这颗文学的小苗有过短暂的如沐春风,写了不少山花般烂漫的习作。然而,人生的霜冻不期而至,凋落别无选择。初中毕业后,秋梅的命运和土地连在一起,在随后的打工潮中去远方漂泊,承受了一个农家女子所有的艰辛,文学梦从此破碎。
再见到她时,我已经认不出来——是冬天的午后,一个朴素如庄稼似的中年女子,拘谨而矜持地叩门而入。她携带着寒冬的凛冽,俨然崖畔的一枝腊梅。我望着完全陌生的她,怎么也无法从记忆中辨认出来。在她耐心的叙述中,我才想起曾去石糟小学找她的情景。我们中间隔着一条河,30多年未曾涉足,真的太陌生了。
30多年,足以逆转一个人的命运,那个当年的文学女孩,走过了一条怎样坎坷的路?也只能用她的诗来表达(《走出去,别有一方天地》摘句):
这么多年/心灵困在一方沙滩/一任岁月的心头荒草漫漫/你没有在意上天的恩眷/把一支笔闲置成发间的簪/用冷漠的方式放孤了生命的小船/红笺不书缘深缘浅/蹉跎了多少岁月/生活才会如此骨感/压抑了多少天性/激情褪回到冰点/你一直自己画地为牢/把命运做成枷锁扛在肩/向黄土地索要生存/混凝土里搅拌不出日月星寰/曾在生命的绿色通道上淘碎金/蔬菜和汗水燃烧不化一个人的初心……
怀着为自己活着并写着的愿望,她再次走进诗歌。
我急切地想看到她的作品,当即向她约稿。很快,她发来这些诗,附了一段话:“读到你的近作,笔法带入感好强烈。小时候读你的《坪度行》,就感觉有一种和你去大山里逛了一趟的感觉。后来,我很少有机会读到你的作品,再后来,我再没有接触过文学,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果然是泥土和庄稼似的本色,真水无香,没有任何矫饰,我喜欢。
也许是自己的偏爱,我喜欢所有本色的人,就像喜欢不染发、不装嫩、不虚伪、不张扬的男人一样。人的外表是可以装饰的,但年龄和衰老是公平的,装饰的结果总是自己受累。写诗亦然,技巧不胜真情,掩饰不如本色。
2019年新春,《洋县文艺》用郭秋梅的一组诗作为头条,并在“本土经典”招牌栏目隆重推出,这是《洋县文艺》史无前例的。如果这也算的上一种荣耀,那么,写出这些诗的她值得拥有。照惯例,一本综合性刊物,一般不用诗歌作头题;“本土经典”也只选发本土作者在主流刊物发表的代表作品。然而,这次破例,于刊物是一种必需,于编辑是一种责任,我已经期待很久——何年何月,有土生土长的洋县诗人,携带着泥土气息和时代元素扑面而来。郭秋梅的出现,让我眼睛一亮。也只有如此隆重的出场,才能寄托我们对一位热爱生活、苦恋土地,几十年如一日的来自低层的农民诗人的敬意!
30多年前,我在编辑洋县第一本文学期刊《太阳风》时,秋梅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女生。从大量来稿中我发现这是个为文学而生的女子,毫不犹豫地编发了她的处女作。此后,这颗文学的小苗有过短暂的如沐春风,写了不少山花般烂漫的习作。然而,人生的霜冻不期而至,凋落别无选择。初中毕业后,秋梅的命运和土地连在一起,在随后的打工潮中去远方漂泊,承受了一个农家女子所有的艰辛,文学梦从此破碎。
再见到她时,我已经认不出来——是冬天的午后,一个朴素如庄稼似的中年女子,拘谨而矜持地叩门而入。她携带着寒冬的凛冽,俨然崖畔的一枝腊梅。我望着完全陌生的她,怎么也无法从记忆中辨认出来。在她耐心的叙述中,我才想起曾去石糟小学找她的情景。我们中间隔着一条河,30多年未曾涉足,真的太陌生了。
30多年,足以逆转一个人的命运,那个当年的文学女孩,走过了一条怎样坎坷的路?也只能用她的诗来表达(《走出去,别有一方天地》摘句):
这么多年/心灵困在一方沙滩/一任岁月的心头荒草漫漫/你没有在意上天的恩眷/把一支笔闲置成发间的簪/用冷漠的方式放孤了生命的小船/红笺不书缘深缘浅/蹉跎了多少岁月/生活才会如此骨感/压抑了多少天性/激情褪回到冰点/你一直自己画地为牢/把命运做成枷锁扛在肩/向黄土地索要生存/混凝土里搅拌不出日月星寰/曾在生命的绿色通道上淘碎金/蔬菜和汗水燃烧不化一个人的初心……
怀着为自己活着并写着的愿望,她再次走进诗歌。
我急切地想看到她的作品,当即向她约稿。很快,她发来这些诗,附了一段话:“读到你的近作,笔法带入感好强烈。小时候读你的《坪度行》,就感觉有一种和你去大山里逛了一趟的感觉。后来,我很少有机会读到你的作品,再后来,我再没有接触过文学,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果然是泥土和庄稼似的本色,真水无香,没有任何矫饰,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