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一村庄(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举起泥团,重重地摔向木制的砖模里,钢丝弓滑过,剥离多于的泥巴,一个毛坯的砖块已成型,这样的复制已延续了几千年,改变的只有日历,不曾改变的是方正之间的厚实。
起泥、割泥坯、上瓦模、旋转、抹光、成型、取模,这些动作一气呵成,这些串联起来的“动词”是劳动跳跃出来的美;而码放、晾晒、风干,呈现出来的又是时光中的那份守候和悠然。
4在砖瓦上窑之前的这段日子里,烧窑的主人要请人帮忙去山上砍些柴火,易燃的树枝,耐火的木棒都要备足,还要对砖瓦窑进行修补和清理。
从往窑里装砖瓦开始,这件声势浩大的事就变成了全生产队人们共同参与的劳动。在窑匠的指挥下,砖块码放在窑的底部,瓦片码放在上部,整体排列且留有风道、烟道。
拉的拉、背的背、挑的挑、抬的抬,递的递、传的传、男男女女、大人娃娃齐上阵,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主人家备上了香烟、好酒、好茶饭招待,不到一天的功夫一窑的砖瓦已码放完毕。
5烧窑多会选在冬季少雨、农闲的日子。点火的这一天,生产队里家家关门闭户聚在烧窑的主人家帮忙,女人们切菜、捣蒜、煮肉、烧锅做饭、手上没闲着,嘴里说些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的事;男人们围在一起闲谝、抽烟、吃菜、喝酒划拳、打扑克;娃娃们东窜西跑,你追我赶做游戏;也有几个不想上桌子吃饭的老汉圪蹴在屋檐下吸……溜……吸……溜地吃面条,霎时间,闹闹哄哄、欢声笑语将主人家的院落盈满。
在这些人声鼎沸的其间,给主人家管事的人会大声宣读烧窑轮换人员时间表,一班三个人,每两小时一轮换,窑匠也会给大家嘱咐烧窑时该注意的事项。
黑夜里,那孔窑被火把点燃了,火苗飞窜、浓烟渐渐散开,农家人的日子没有诗书礼乐的雅致,却有这些植根在泥土里的人间烟火气息将他们围绕。
霜露渐寒的时分,窑火已烧的正旺,人们用铁锹把火红的炭火盛进火盆里渐渐散去,火源散开,那是分发的热烈,那一盆盆炭火将他们冰冷的房屋变暖,让他们联想起那砖瓦窑上燃烧的是一种圣火,它将村庄温暖,它将乡邻之间的情谊变得温存。
值守烧窑的几个人,他们有序地向窑里添加着柴火,一人用长木棍将柴火送进火塘中央,一人像不知疲倦的蚂蚁不断把成捆在柴火搬运到窑门前,火光打在他们憨厚的脸上,那些辛劳的汗水被烈火蒸腾在黑夜里,他们的朴素与实诚比那句:“劈柴、喂马”的诗句更有诗意。
当然还有一个人并没有闲着,几个顽皮的娃娃在窑门的火边放上了红薯、土豆,帮他们翻转,看他们吃得满嘴炭黑的样子是他此时的快乐。也有吃着吃着睡着在一旁的娃娃正走进甜蜜得梦香。
上前去,在他的屁股上温柔地抽一巴掌,喊上一句:“嗨,麻利往回走,再不回去你妈把门关了”,那娃娃兔子一样消失在夜色里了。
6朗月清风的深夜,几声狗叫在点缀着村庄的寂静,而这样的夜晚却上演了一场神奇的故事。
话说三更时分,窑内火势乱窜,一边的砖墙因受热而变型,眼看就有倾倒的可能。只见那窑匠嘴里念起咒语,跳起傩舞,双脚赤裸,嘴里三口符水喷在蓑衣上,他披上蓑衣径直走进熊熊烈火中去,双手使出神力将那火红的砖墙扶正了。
故事在天亮以后传开,亲眼所见者只有值守的乡民和窑匠本人,但是所有的乡邻们对这样的事都信以为真。几千年以来,他们将这样的信以为真传递到今天,虽然用科学的辩证去想,凡身肉体怎么能经得起几千度的窑火?还身披蓑衣,双脚赤裸!
可是,我们又怎能将这样的信任打破呢!这种信,是乡民们对手艺的崇敬,是对手艺人的崇拜与敬仰。有了这些他们自己给自己塑造的神话,民间的能工巧匠才层出不穷,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那些辉煌的古代建筑、才能彰显着东方古国的智慧,才能伴随着历史屹立至今。
起泥、割泥坯、上瓦模、旋转、抹光、成型、取模,这些动作一气呵成,这些串联起来的“动词”是劳动跳跃出来的美;而码放、晾晒、风干,呈现出来的又是时光中的那份守候和悠然。
4在砖瓦上窑之前的这段日子里,烧窑的主人要请人帮忙去山上砍些柴火,易燃的树枝,耐火的木棒都要备足,还要对砖瓦窑进行修补和清理。
从往窑里装砖瓦开始,这件声势浩大的事就变成了全生产队人们共同参与的劳动。在窑匠的指挥下,砖块码放在窑的底部,瓦片码放在上部,整体排列且留有风道、烟道。
拉的拉、背的背、挑的挑、抬的抬,递的递、传的传、男男女女、大人娃娃齐上阵,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主人家备上了香烟、好酒、好茶饭招待,不到一天的功夫一窑的砖瓦已码放完毕。
5烧窑多会选在冬季少雨、农闲的日子。点火的这一天,生产队里家家关门闭户聚在烧窑的主人家帮忙,女人们切菜、捣蒜、煮肉、烧锅做饭、手上没闲着,嘴里说些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的事;男人们围在一起闲谝、抽烟、吃菜、喝酒划拳、打扑克;娃娃们东窜西跑,你追我赶做游戏;也有几个不想上桌子吃饭的老汉圪蹴在屋檐下吸……溜……吸……溜地吃面条,霎时间,闹闹哄哄、欢声笑语将主人家的院落盈满。
在这些人声鼎沸的其间,给主人家管事的人会大声宣读烧窑轮换人员时间表,一班三个人,每两小时一轮换,窑匠也会给大家嘱咐烧窑时该注意的事项。
黑夜里,那孔窑被火把点燃了,火苗飞窜、浓烟渐渐散开,农家人的日子没有诗书礼乐的雅致,却有这些植根在泥土里的人间烟火气息将他们围绕。
霜露渐寒的时分,窑火已烧的正旺,人们用铁锹把火红的炭火盛进火盆里渐渐散去,火源散开,那是分发的热烈,那一盆盆炭火将他们冰冷的房屋变暖,让他们联想起那砖瓦窑上燃烧的是一种圣火,它将村庄温暖,它将乡邻之间的情谊变得温存。
值守烧窑的几个人,他们有序地向窑里添加着柴火,一人用长木棍将柴火送进火塘中央,一人像不知疲倦的蚂蚁不断把成捆在柴火搬运到窑门前,火光打在他们憨厚的脸上,那些辛劳的汗水被烈火蒸腾在黑夜里,他们的朴素与实诚比那句:“劈柴、喂马”的诗句更有诗意。
当然还有一个人并没有闲着,几个顽皮的娃娃在窑门的火边放上了红薯、土豆,帮他们翻转,看他们吃得满嘴炭黑的样子是他此时的快乐。也有吃着吃着睡着在一旁的娃娃正走进甜蜜得梦香。
上前去,在他的屁股上温柔地抽一巴掌,喊上一句:“嗨,麻利往回走,再不回去你妈把门关了”,那娃娃兔子一样消失在夜色里了。
6朗月清风的深夜,几声狗叫在点缀着村庄的寂静,而这样的夜晚却上演了一场神奇的故事。
话说三更时分,窑内火势乱窜,一边的砖墙因受热而变型,眼看就有倾倒的可能。只见那窑匠嘴里念起咒语,跳起傩舞,双脚赤裸,嘴里三口符水喷在蓑衣上,他披上蓑衣径直走进熊熊烈火中去,双手使出神力将那火红的砖墙扶正了。
故事在天亮以后传开,亲眼所见者只有值守的乡民和窑匠本人,但是所有的乡邻们对这样的事都信以为真。几千年以来,他们将这样的信以为真传递到今天,虽然用科学的辩证去想,凡身肉体怎么能经得起几千度的窑火?还身披蓑衣,双脚赤裸!
可是,我们又怎能将这样的信任打破呢!这种信,是乡民们对手艺的崇敬,是对手艺人的崇拜与敬仰。有了这些他们自己给自己塑造的神话,民间的能工巧匠才层出不穷,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那些辉煌的古代建筑、才能彰显着东方古国的智慧,才能伴随着历史屹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