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熊猫的祖先是谁(3)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和很多文化传统一样,熊猫的形象可说是一种现代发明。尽管它一直生活在中国西南的山地中,但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古代的中国人并不看重这种胖乎乎的动物。最早的记载可能是《山海经》: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豹或作虎。按郭郛等《中国古代动物学史》的观点,这里说到的猛豹即貘豹,也就是大熊猫。《尔雅注疏》卷十:貘,白豹。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从命名上就可看出,当时的人们甚至无法确定它的物种,觉得它似熊,但又将它称为貘、貊或白豹,注意到它喜欢舐铜铁等金属(这已被现代研究者证实),又本着实用主义,描述他的皮毛有辟湿功效。有些记载近乎神话,与现代人眼里的大熊猫全然不同,如《毛诗陆疏广要》,陆绩注释《毛诗》时引《王会篇》:
貘,今出建宁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能食蛇,以舌舐铁,可顿进数十斤,溺能消铁为水。
有误食针铁在腹者,服其溺则化,取其粪为刀可以切玉。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唐宋之后,文献所载的大熊猫基本就仅见于西南地区。
古代人似乎不仅不觉得大熊猫萌萌哒,而且对它也毫不在意。文榕生《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一书摘录历代方志记录的各地野生动物,其中大熊猫原产地的川西一带,历代所记载的哺乳动物,被提及最多的是麝香。按说大熊猫最集中分布的嘉定府及雅州,在唐宋明各朝方志中连一个字都未提及熊猫。清雍正七年《四川通志物产》卷三八直隶嘉定州下,未提及熊猫,而雅州条下只有麝香、鼯鼠;乾隆四年《雅州府志物产》提及名山县有熊,但也没确切描述是大熊猫;《嘉庆重修一统志嘉定府土产》条下仍只有麝香而无熊猫;咸丰十年《邛巂野类方舆类物产》也没列入熊猫。直至同治三年(1863)编修的《嘉定府志方舆志物产》才提及貔貅,那是当时对大熊猫的别称,而描述也只短短几个字:非猛兽也。六年后,正是在这一地域,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附近,法国传教士Armand David(谭卫道)发现了大熊猫。
这种样貌奇异的动物被发现之后,其标本随后被运往法国,经鉴定,这是欧洲的自然历史博物学中从未记载的新物种,被定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猫熊),自此广为世人所知。由于它被视为一种新物种,因此如何称呼它,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在法国传教士最初发现它的宝兴县,当地人其实原本称它为花熊或白熊,猫熊本是一个外来的名称,而熊猫则据说是民国展出时,因有人将从右向左书写的猫熊二字反方向读所致;但台湾至今都称之为猫熊,而维语中的Mxkeyik,前两个音节也显然是猫熊。至于英文熊猫的Panda一词,最初竟是尼泊尔语中对小熊猫的称呼,1901年首次被移用来指与之相似、同样有条纹状毛皮的大熊猫。不论是熊猫还是Panda,它在中英文中的叫法,竟然都是人们不知如何称呼,以至于以讹传讹、约定俗成的结果,仅此也可见这一物种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何等新奇。
熊猫的发现之所以引起轰动,不是因为它有多可爱,而是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在19世纪晚期,欧洲的博物学家几乎已翻遍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要发现大型哺乳动物的任何一个新物种,那都是极难的事。只是大熊猫由于格外珍稀,所引发的社会反应也更大一些。1965年,在西欧的动物园,单个西伯利亚虎、黑犀牛或大猩猩的价格大致与一辆低档汽车相当(约10000法郎),一只黑猩猩则只值这个数字的1/3,但一只大熊猫的价值却堪比一辆豪华汽车(75000法郎)。
貘,今出建宁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能食蛇,以舌舐铁,可顿进数十斤,溺能消铁为水。
有误食针铁在腹者,服其溺则化,取其粪为刀可以切玉。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唐宋之后,文献所载的大熊猫基本就仅见于西南地区。
古代人似乎不仅不觉得大熊猫萌萌哒,而且对它也毫不在意。文榕生《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一书摘录历代方志记录的各地野生动物,其中大熊猫原产地的川西一带,历代所记载的哺乳动物,被提及最多的是麝香。按说大熊猫最集中分布的嘉定府及雅州,在唐宋明各朝方志中连一个字都未提及熊猫。清雍正七年《四川通志物产》卷三八直隶嘉定州下,未提及熊猫,而雅州条下只有麝香、鼯鼠;乾隆四年《雅州府志物产》提及名山县有熊,但也没确切描述是大熊猫;《嘉庆重修一统志嘉定府土产》条下仍只有麝香而无熊猫;咸丰十年《邛巂野类方舆类物产》也没列入熊猫。直至同治三年(1863)编修的《嘉定府志方舆志物产》才提及貔貅,那是当时对大熊猫的别称,而描述也只短短几个字:非猛兽也。六年后,正是在这一地域,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附近,法国传教士Armand David(谭卫道)发现了大熊猫。
这种样貌奇异的动物被发现之后,其标本随后被运往法国,经鉴定,这是欧洲的自然历史博物学中从未记载的新物种,被定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猫熊),自此广为世人所知。由于它被视为一种新物种,因此如何称呼它,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在法国传教士最初发现它的宝兴县,当地人其实原本称它为花熊或白熊,猫熊本是一个外来的名称,而熊猫则据说是民国展出时,因有人将从右向左书写的猫熊二字反方向读所致;但台湾至今都称之为猫熊,而维语中的Mxkeyik,前两个音节也显然是猫熊。至于英文熊猫的Panda一词,最初竟是尼泊尔语中对小熊猫的称呼,1901年首次被移用来指与之相似、同样有条纹状毛皮的大熊猫。不论是熊猫还是Panda,它在中英文中的叫法,竟然都是人们不知如何称呼,以至于以讹传讹、约定俗成的结果,仅此也可见这一物种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何等新奇。
熊猫的发现之所以引起轰动,不是因为它有多可爱,而是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在19世纪晚期,欧洲的博物学家几乎已翻遍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要发现大型哺乳动物的任何一个新物种,那都是极难的事。只是大熊猫由于格外珍稀,所引发的社会反应也更大一些。1965年,在西欧的动物园,单个西伯利亚虎、黑犀牛或大猩猩的价格大致与一辆低档汽车相当(约10000法郎),一只黑猩猩则只值这个数字的1/3,但一只大熊猫的价值却堪比一辆豪华汽车(75000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