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4个生动案例教会你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7)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为此,一方面要确定合适的代价,另一方面要佐以疏导和帮助工作,亦即使孩子既被罚得“口服心服”,又增强了“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能力。
案例运用指导:
孩子吃饭拖延时间,而且常掉饭菜;偏食,尤其是不吃蔬菜。针对孩子每天晚饭后喜欢打乒乓球、吃水果,周末喜欢打篮球或踢足球的情况,妈妈给他作了这样的规定:吃饭拖延时间,当天就不让他打乒乓球;掉饭菜,当天不让他吃任何零食;连续两天不吃蔬菜,周末不让他打篮球或踢足球。这样经过了两个星期他就养成比较好的就餐习惯,现在正在慢慢适应吃蔬菜。
剥夺权利法应用有个前提条件:行为者必须自己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可供剥夺。当行为者并不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而又想运用剥夺权利法时,可以做出某种安排,为其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强化物。因此,剥夺权利与代币制相结合使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先用代币制实施两至三个星期,让孩子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然后两者再同时结合使用,这样就能更好地矫正不良行为,强化巩固良好行为。
有效策略之六 冲突化解法
有时候父母的教育和孩子现有的行为、思维逻辑,发生了倾向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一个明显的僵局。那么怎样解决这种教子时经常遇到的冲突呢?我们介绍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一、另辟蹊行径法
有个小学生不太喜欢作文,暑假她写了两篇作文。有一天,她爸爸把她领到柯老师家来说,你给叔叔念一下作文,他想通过孩子念作文鼓励孩子。
孩子说,我不念。
父亲说,你念吧,叔叔又不是外人。
孩子还说,我不念,要念你念。
这时候家长的意图和孩子的意图发生了冲突。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你硬性要求孩子念吗?这种强迫不行,因为孩子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道德错误。
你能够说:“不念就不念,算了,真没出息!”这样合适吗?你会使孩子继续不喜欢作文,继续不敢在公开场合念自己的作文,继续不敢在生人面前做这种大胆的陈述,性格素质和学习都受影响。
父母和孩子经常会发生这种冲突。
柯老师当时是这样办的,柯老师说:“你念第一句,我就能知道你第二句是什么。”
孩子一下就好奇了,她已经忘了刚才和她爸爸的争论啦,忘了你让我念,我就不念这样的对立了,也忘了她不敢念这个心理啦,她的注意力完全被转移了。
“我不信,”孩子拿起作文就念了第一句,“我背着旱冰鞋和爸爸一块儿来到了旱冰场。”
柯老师说,“我看到”,果然是这3个字。
孩子说:“你怎么知道的?”柯老师说:“我就是知道,你再往下念,我还会知道呢。”孩子听完,一口气就念下来了。
这时,柯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对孩子欣赏和夸张一番,结果,第二篇作文,她又一口气就念下来了。
这就是另辟蹊径法。跳出那个你念我不念的僵局,用另外一种方法,提出另一个方案来解决问题。
许多人的思维方式就是非此即彼,天下很多矛盾不能靠这种方式来解决。
比如,你说:“那个小朋友在路边哭,你去帮助他。”孩子说:“我不去。”你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去不去?”孩子说:“不去。”
这又是个僵局。
面对这种僵局,当你的坚持达不到目的时,不要固执于这个坚持,保留于这个坚持,最后以和孩子闹僵,训诉孩子为结束。不但影响亲子关系,而且会使孩子失去成长和锻炼的机会。这样很不好。
“你帮我拿东西,我去。”
回来以后你对他说:“我去帮助小朋友,你帮我拿东西,咱们一块儿帮助小朋友,没有你帮助我,我也帮助不了他。”
这个感觉挺好,这也叫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要跳出一个僵局的逻辑,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想出新的思路。
案例运用指导:
孩子吃饭拖延时间,而且常掉饭菜;偏食,尤其是不吃蔬菜。针对孩子每天晚饭后喜欢打乒乓球、吃水果,周末喜欢打篮球或踢足球的情况,妈妈给他作了这样的规定:吃饭拖延时间,当天就不让他打乒乓球;掉饭菜,当天不让他吃任何零食;连续两天不吃蔬菜,周末不让他打篮球或踢足球。这样经过了两个星期他就养成比较好的就餐习惯,现在正在慢慢适应吃蔬菜。
剥夺权利法应用有个前提条件:行为者必须自己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可供剥夺。当行为者并不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而又想运用剥夺权利法时,可以做出某种安排,为其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强化物。因此,剥夺权利与代币制相结合使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先用代币制实施两至三个星期,让孩子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然后两者再同时结合使用,这样就能更好地矫正不良行为,强化巩固良好行为。
有效策略之六 冲突化解法
有时候父母的教育和孩子现有的行为、思维逻辑,发生了倾向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一个明显的僵局。那么怎样解决这种教子时经常遇到的冲突呢?我们介绍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一、另辟蹊行径法
有个小学生不太喜欢作文,暑假她写了两篇作文。有一天,她爸爸把她领到柯老师家来说,你给叔叔念一下作文,他想通过孩子念作文鼓励孩子。
孩子说,我不念。
父亲说,你念吧,叔叔又不是外人。
孩子还说,我不念,要念你念。
这时候家长的意图和孩子的意图发生了冲突。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你硬性要求孩子念吗?这种强迫不行,因为孩子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道德错误。
你能够说:“不念就不念,算了,真没出息!”这样合适吗?你会使孩子继续不喜欢作文,继续不敢在公开场合念自己的作文,继续不敢在生人面前做这种大胆的陈述,性格素质和学习都受影响。
父母和孩子经常会发生这种冲突。
柯老师当时是这样办的,柯老师说:“你念第一句,我就能知道你第二句是什么。”
孩子一下就好奇了,她已经忘了刚才和她爸爸的争论啦,忘了你让我念,我就不念这样的对立了,也忘了她不敢念这个心理啦,她的注意力完全被转移了。
“我不信,”孩子拿起作文就念了第一句,“我背着旱冰鞋和爸爸一块儿来到了旱冰场。”
柯老师说,“我看到”,果然是这3个字。
孩子说:“你怎么知道的?”柯老师说:“我就是知道,你再往下念,我还会知道呢。”孩子听完,一口气就念下来了。
这时,柯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对孩子欣赏和夸张一番,结果,第二篇作文,她又一口气就念下来了。
这就是另辟蹊径法。跳出那个你念我不念的僵局,用另外一种方法,提出另一个方案来解决问题。
许多人的思维方式就是非此即彼,天下很多矛盾不能靠这种方式来解决。
比如,你说:“那个小朋友在路边哭,你去帮助他。”孩子说:“我不去。”你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去不去?”孩子说:“不去。”
这又是个僵局。
面对这种僵局,当你的坚持达不到目的时,不要固执于这个坚持,保留于这个坚持,最后以和孩子闹僵,训诉孩子为结束。不但影响亲子关系,而且会使孩子失去成长和锻炼的机会。这样很不好。
“你帮我拿东西,我去。”
回来以后你对他说:“我去帮助小朋友,你帮我拿东西,咱们一块儿帮助小朋友,没有你帮助我,我也帮助不了他。”
这个感觉挺好,这也叫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要跳出一个僵局的逻辑,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想出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