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诺贝尔奖和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4)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6、高锟
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英美双国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博伊尔和史密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
高锟长期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2018年9月23日,高锟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二、化学奖
1、李远哲
1936年生于台湾,1962年移居美国,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1994年放弃美国国籍,返回台湾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7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1986年,李远哲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其中李远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应用于一般的化学反应,特别是研究较大分子的化学反应,利用激光激发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
1994年1月15日,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担任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德国哥廷根科学院等院士。
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英美双国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博伊尔和史密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
高锟长期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2018年9月23日,高锟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二、化学奖
1、李远哲
1936年生于台湾,1962年移居美国,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1994年放弃美国国籍,返回台湾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7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1986年,李远哲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其中李远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应用于一般的化学反应,特别是研究较大分子的化学反应,利用激光激发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
1994年1月15日,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担任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德国哥廷根科学院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