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诺贝尔奖和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2)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2、杨振宁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45年移居美国,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4月16日当选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2019年9月21日,杨振宁被授予求是终身成就奖。
3、丁肇中
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美籍华人。丁肇中和伯顿•里克特由于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1974年他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 ,四川大学(川大)名誉教授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45年移居美国,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4月16日当选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2019年9月21日,杨振宁被授予求是终身成就奖。
3、丁肇中
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美籍华人。丁肇中和伯顿•里克特由于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1974年他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 ,四川大学(川大)名誉教授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