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唐山民间一绝 唱卖十三香 三(2)

2023-03-15 来源:你乐谷
李殿国介绍,从他记事起,爷爷和父亲李善就做调料生意,母亲嫁给父亲后,也很快入了这一行。母亲现在82岁了,还是照常赶集摆卖,今天也是一早就走了。他和夫人王玉莲,弟弟李建国一家,包括远近亲戚,都受父辈的口口相传,走南闯北,从事过唱卖十三香的生意。
李殿国说,上祖辈经营调料时,原料都有专门货栈从湖南两广、云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采购贩运,先集货到德州。后来才转到唐山。每次出门卖货,都要携带五、六十斤,最多时有百斤重磨好的调料面,携带方式主要靠背口袋,挑挑子。每到一处,一停就是半年一载,卖完货才回家。
李殿国说,卖十三香是小本生意,全味的一包一两左右,卖两毛钱一包,五毛钱三包,一高兴还要加一勺,加两勺,外送一包添一包,都有可能。所以挣的都是辛苦钱。但是,行有行规,正因为大家不容易,所以谁也不敢破坏规矩,掺假使坏,缺斤少两。
为什么我们这行不是卖一天就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是想图个名声,要个信誉。名声好,货真价实,生意才好做。就算有问题人家也好找。说着,李殿国脱口而出,就念起了生意经:
“卖好货,抓主顾,卖次货,丧门市。一个去,两个来,卖好货,挂金牌,卖下主顾全年来。人拉人,两手会分开,货拉人,不请人自来。不缺斤,不少两,不弄虚,不做假,不投机,不倒把,遵纪还守法。良心买,良心卖,良心买卖才正派。只给多,莫给少,雇主高兴就是好。”
李殿国说,虽说我们这一行都是小商小贩,但是出门在外重人情,讲道德,还会演唱,到哪都受尊重。
说到这时,我真十分想听听沙角湾原汁原味的十三香唱词,李殿国略加沉定,便张口唱了起来:
“小小的纸儿四方方,能工巧匠造纸张。
虽说不是值钱的宝,南北二京数它强。
南京用它包绸缎,北京用它写文章。
小学生用它学文化,老乡们用它扫文盲。
可惜它落在我的手,大材小用来包香。
包上了十三哪十全香,又能炖肉又能氽汤。
炖出肉来滋味好,氽出汤来味鲜亮。
煎炒烹炸离不了,有油儿没油儿吃着香。
人要是好了有人敬,货要是好了才能把名扬。
向南传到金陵地,向北传到黑龙江。
……
此纸今天在我手,张张包的都是十三香”。
在大家的叫好声中,我提议再听听袁维兴老人的唢呐。
老人也乘兴给大家吹了几段唢呐曲子,确实是好!
六、李家老母唱芬芳
不觉得晌午已过,听说李家老母已经散集回家,我便跟随李殿国去家里拜见他的老母亲。

唐山民间一绝 唱卖十三香 三


82岁的李母竟然站在街门外迎候我们。她老人家一点都不像这般年纪的人,身板硬朗,笑容满面,只有蓝方格头巾让我感到她身上若有一丝历史的沧桑。82岁还去赶集卖调料,与其说是在做营生,倒不如说这是伴随了她一生的乐趣与依托。就像文人的写作,艺人的功夫,默默道道一辈子,到老也是丢不下!
稍稍叙话,王玉莲就从箱底翻出了她家过去使用过的地摊幌子,一个是近五米长的红布横幅,上书“滦南县沙角湾祖传李家调料”,另一个是一块三米宽,一米五高的白布,上面绣满了介绍李家调料的文字。抬头是:“美酒佳肴迎宾客,京津调料誉满城”,左联是“传统调料独特风味,历史悠久只此一家”,右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继承祖国调料遗产”,中间是“滦南县文香堂沙角湾李殿国”,下批是“闻香下马三冬暖,知味停车十里香”。王玉莲说,这上面的字,都是她当年一针一针绣出来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