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上大学什么罪(3)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那些丑闻能够被长期掩盖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绝大部分是在被顶替者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各种利益诉求驱动了那些违法行为的发生。而且它们通常都变成了交易。
具体说来,第一种情况是这样的:各地会存在少数考生,针对他们的录取工作已经完成,但他们因为填写了相应志愿或者表达了服从调剂而被录取到一个学校后出现了反悔,想要拒绝入学,来年复读再考。而在当年,这样的反悔在一些地方一度是不允许的,反悔的考生第二年不得参加高考。另外一些学校只招应届生。于是个别考生的家长想出伪造孩子身份的歪点子,并且让别的考生顶替自己的孩子进入录取学校上学。
十几年前,中国的户籍管理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改变个人身份信息在有的地方能够走后门做到,从而使冒名顶替上大学找到了技术性漏洞。
第二种情形是,少数考生在高考被录取后出于其他原因放弃入学。有的是有了入伍参军的机会,还有的得到了一份有吸引力的工作,于是决定放弃上大学。这种情况一般是考上的学校也不太好,家里觉得上那个大学也没多大意思。另外还有一些考生就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被迫弃学。
每年都有少数考生被录取后不去报到的情况,而这当中有少数放弃入学的考生被冒名顶替者截留住了,后者家庭与前者达成了某种交易,并且在对方配合下完成了后续身份篡改的全过程。
第三种情况就是大家最痛恨的情形,即冒名顶替者的家长利用钱或权在被顶替者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了对方的成绩,隐蔽帮着自己的孩子冒名顶替上大学,这是对被顶替者人生前途的真正劫掠。
“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引发的思考
关于苟晶“反映连续两年被冒名顶替上学”事件,山东省纪委监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等部门单位与当地有关单位一起对调查核实的结果进行了通报,根据调查情况,依规依纪依法对有关人员作出了处理,涉嫌犯罪问题的已由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近年来,媒体报道披露的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屡见不鲜。在巨大利益引诱下,该类事件一直没有停止过,冒名顶替是如何操作的?又会触犯哪些法律条文?冒名顶替者又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结合以往的案例,冒名顶替上大学一般都要经历获取受害者身份信息、更改顶替者户籍信息、获取受害者的档案、拦截受害者通知书等环节。这其中,核心在于伪造或变造顶替者身份信息,属于伪造、变造国家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明显违法,后续过程中避免不了的还有有关人员的行贿受贿、滥用职权渎职等。具体都涉嫌什么罪名呢?
1、 《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的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
2、 《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滥用职权罪。
3、 《刑法》第四百一十八条的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
刑法修正案九中对于替考有“代替考试罪”,但是对越过考试,更直接、更严重的冒名顶替上大学却无相应罪名。民法对此也无针对性规定,一般认为,冒名顶替上大学是侵犯姓名权、受教育权。从以往的案例看,被顶替者有通过民事诉讼索赔的,但由于法律对受教育权被侵害如何赔偿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这种情况常常会遇到受害者自身损失难以量化的问题,导致相关案件的审理显得复杂。
高考招生不仅关乎个人前途,也关乎国家发展,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于“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一方面相关单位应该依法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追根溯源,加强制度管理,坚决堵住暗箱操作的漏洞;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应该对其中涉及的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净化社会风气,让法律为“高考”保驾护航。
关于冒名顶替上大学拟写入刑法-冒名顶替上大学什么罪今天就说到这里,喜欢记得收藏一下。搜索(冒名顶替上大学拟写入刑法,冒名顶替上大学什么罪
)还能找到更多相关文章。
具体说来,第一种情况是这样的:各地会存在少数考生,针对他们的录取工作已经完成,但他们因为填写了相应志愿或者表达了服从调剂而被录取到一个学校后出现了反悔,想要拒绝入学,来年复读再考。而在当年,这样的反悔在一些地方一度是不允许的,反悔的考生第二年不得参加高考。另外一些学校只招应届生。于是个别考生的家长想出伪造孩子身份的歪点子,并且让别的考生顶替自己的孩子进入录取学校上学。
十几年前,中国的户籍管理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改变个人身份信息在有的地方能够走后门做到,从而使冒名顶替上大学找到了技术性漏洞。
第二种情形是,少数考生在高考被录取后出于其他原因放弃入学。有的是有了入伍参军的机会,还有的得到了一份有吸引力的工作,于是决定放弃上大学。这种情况一般是考上的学校也不太好,家里觉得上那个大学也没多大意思。另外还有一些考生就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被迫弃学。
每年都有少数考生被录取后不去报到的情况,而这当中有少数放弃入学的考生被冒名顶替者截留住了,后者家庭与前者达成了某种交易,并且在对方配合下完成了后续身份篡改的全过程。
第三种情况就是大家最痛恨的情形,即冒名顶替者的家长利用钱或权在被顶替者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了对方的成绩,隐蔽帮着自己的孩子冒名顶替上大学,这是对被顶替者人生前途的真正劫掠。
“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引发的思考
关于苟晶“反映连续两年被冒名顶替上学”事件,山东省纪委监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等部门单位与当地有关单位一起对调查核实的结果进行了通报,根据调查情况,依规依纪依法对有关人员作出了处理,涉嫌犯罪问题的已由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近年来,媒体报道披露的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屡见不鲜。在巨大利益引诱下,该类事件一直没有停止过,冒名顶替是如何操作的?又会触犯哪些法律条文?冒名顶替者又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结合以往的案例,冒名顶替上大学一般都要经历获取受害者身份信息、更改顶替者户籍信息、获取受害者的档案、拦截受害者通知书等环节。这其中,核心在于伪造或变造顶替者身份信息,属于伪造、变造国家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明显违法,后续过程中避免不了的还有有关人员的行贿受贿、滥用职权渎职等。具体都涉嫌什么罪名呢?
1、 《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的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
2、 《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滥用职权罪。
3、 《刑法》第四百一十八条的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
刑法修正案九中对于替考有“代替考试罪”,但是对越过考试,更直接、更严重的冒名顶替上大学却无相应罪名。民法对此也无针对性规定,一般认为,冒名顶替上大学是侵犯姓名权、受教育权。从以往的案例看,被顶替者有通过民事诉讼索赔的,但由于法律对受教育权被侵害如何赔偿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这种情况常常会遇到受害者自身损失难以量化的问题,导致相关案件的审理显得复杂。
高考招生不仅关乎个人前途,也关乎国家发展,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于“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一方面相关单位应该依法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追根溯源,加强制度管理,坚决堵住暗箱操作的漏洞;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应该对其中涉及的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净化社会风气,让法律为“高考”保驾护航。
关于冒名顶替上大学拟写入刑法-冒名顶替上大学什么罪今天就说到这里,喜欢记得收藏一下。搜索(冒名顶替上大学拟写入刑法,冒名顶替上大学什么罪
)还能找到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