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刊文:疫情下的中国消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8)
2023-03-15 来源:你乐谷
相比之下可能的弊端有哪些?首先在收入分配这块,有文献说宽松货币政策也有可能会恶化收入分配,主要机制是和财产相关的渠道,如果货币政策比较宽松,富人可能会更多在财产上获益,但是这一点并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并没有发现富人获得更多的财产收益。二是可能会有通货膨胀问题,但是这一点如果现在放眼看全球,在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通货膨胀最不严重,这是我们非常宝贵的政策空间,这个政策空间该用的时候就要用,现在可能已经到了这样一个该用的时刻。三是短期现实的考虑,可能有汇率贬值和资本外逃的担忧,这些短期看可能是成立的,但是相信从长期来看,无论是人民币币值还是国际资本的流向,更看重的还是中国长期增长的预期。举个例子,2015年-2018年时,当时美联储9次加息,其中我国央行仅仅只有3次跟随加息,但没有产生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实现更加独立的货币政策。
5、至于消费券,我对它的想法还不是特别成熟,我能做的就是把现有发现梳理一下。
最重要的是问题是,消费券的效果到底如何?我们认为效果还是挺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致介于50-80%之间,发10元的消费券大致能够拉动消费5-8元,这里有三组现实的典型案例。
一是新加坡,在2008年发行了折合人民币大约90亿元的红包,摊到每个人头上是1500-2000元人民币,最终实现边际消费倾向80%。二是中国香港的案例,2021年对所有有永居证的市民发放5000港币消费券。香港中文大学宋铮教授等人发现,边际消费倾向也是在80%作用。中国内地也有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甘犁教授等基于疫情期间发放的消费券研究发现,边际消费倾向大约在50%左右。
第二,多久能产生效果?强且快,这个时效以周为单位。以香港的案例为例,第一轮消费券2000港币发下去之后,拿到消费券的这些人平均多增加了600多港币的消费。第二轮消费券发下去之后,拿到消费券的群体当周消费就增加了900多港币。整体而言消费券发放下去,一个月内消费增长可以占到消费券价值的一半。
第三,所需规模多大?一个观点认为太小小打小闹没有什么用,对中国内地所需规模大概在万亿级别。
怎么做?最重要的问题是钱怎么筹?鉴于地方政府财政比较吃紧,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法是不是中央先筹资,再分配到地方。发放对象要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发放的渠道,考虑到中国数字化的优势,可以考虑的是个税申报系统、社保系统包括京东在内这些大型的电商平台。
说完现有研究的发现,我谈一下它可能潜在的问题。
一是对其他消费存在替代和挤出效应,这个问题相对而言不是那么严重,更严重的是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进一步扩大城市农村、线上线下不同群体间不公平的现象。以现在呼声很高的个税申报系统为例,这个系统面向的是个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群体,这个群体按照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的说法仅占就业人口中的14%,如果通过这个渠道发消费券,很有可能造成进一步不公平的现象。
二是消费券从最终实施落地的效果来看,很多是发到了商场里的企业,像北京也发过消费券,发到了大商场里的星巴克、海底捞,但真正最需要消费券的可能是街边的小店,就是你买点包子馒头或者外卖骑手凑和吃顿饭的小店,但它们恰恰没有拿到。
说完了我对消费券的担忧之外,经济学经常说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现在我们就说“另一方面”。尽管它可能存在问题,但必须明白当下没有任何万全的政策,如果不发放消费券,那做什么?是做补贴企业的政策吗,那也可能存在非常严重的不公,哪些企业补贴哪些企业不补贴,这里也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有可能产生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的问题。
5、至于消费券,我对它的想法还不是特别成熟,我能做的就是把现有发现梳理一下。
最重要的是问题是,消费券的效果到底如何?我们认为效果还是挺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致介于50-80%之间,发10元的消费券大致能够拉动消费5-8元,这里有三组现实的典型案例。
一是新加坡,在2008年发行了折合人民币大约90亿元的红包,摊到每个人头上是1500-2000元人民币,最终实现边际消费倾向80%。二是中国香港的案例,2021年对所有有永居证的市民发放5000港币消费券。香港中文大学宋铮教授等人发现,边际消费倾向也是在80%作用。中国内地也有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甘犁教授等基于疫情期间发放的消费券研究发现,边际消费倾向大约在50%左右。
第二,多久能产生效果?强且快,这个时效以周为单位。以香港的案例为例,第一轮消费券2000港币发下去之后,拿到消费券的这些人平均多增加了600多港币的消费。第二轮消费券发下去之后,拿到消费券的群体当周消费就增加了900多港币。整体而言消费券发放下去,一个月内消费增长可以占到消费券价值的一半。
第三,所需规模多大?一个观点认为太小小打小闹没有什么用,对中国内地所需规模大概在万亿级别。
怎么做?最重要的问题是钱怎么筹?鉴于地方政府财政比较吃紧,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法是不是中央先筹资,再分配到地方。发放对象要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发放的渠道,考虑到中国数字化的优势,可以考虑的是个税申报系统、社保系统包括京东在内这些大型的电商平台。
说完现有研究的发现,我谈一下它可能潜在的问题。
一是对其他消费存在替代和挤出效应,这个问题相对而言不是那么严重,更严重的是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进一步扩大城市农村、线上线下不同群体间不公平的现象。以现在呼声很高的个税申报系统为例,这个系统面向的是个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群体,这个群体按照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的说法仅占就业人口中的14%,如果通过这个渠道发消费券,很有可能造成进一步不公平的现象。
二是消费券从最终实施落地的效果来看,很多是发到了商场里的企业,像北京也发过消费券,发到了大商场里的星巴克、海底捞,但真正最需要消费券的可能是街边的小店,就是你买点包子馒头或者外卖骑手凑和吃顿饭的小店,但它们恰恰没有拿到。
说完了我对消费券的担忧之外,经济学经常说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现在我们就说“另一方面”。尽管它可能存在问题,但必须明白当下没有任何万全的政策,如果不发放消费券,那做什么?是做补贴企业的政策吗,那也可能存在非常严重的不公,哪些企业补贴哪些企业不补贴,这里也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有可能产生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