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急诊室:2分钟接诊一个病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3)
2023-03-15 来源:你乐谷
工作后,他所在的急诊科像是生死之间的那道分界线。也因为区隔生死,那里总被复杂的情感、极端的情绪和剧烈的冲突所填充。在那里,范志伟是严谨、理性、克制的医生,唯一的责任就是治病救人。但坚硬的外壳里,天性的柔软和敏感从未磨损,反而因为身处张力巨大的急诊室而变得更加灵敏,这些心路历程都记录在了他的文字里。
他写下忍受癌痛折磨的教授,在最痛苦的时候,他也不忘用激将法鼓励不敢下手做胸腔穿刺的年轻医生。他也写下为孩子录制了未来20年视频的单亲妈妈,面对死亡,她那么镇定坚强,但面对孩子,她又那么柔软。
他写下许多在仍有救治希望时决绝放弃的家庭,写下他们的无奈,年轻的医生对家属们无奈放弃治疗的不理解,和事后真正理解这些决定后的自我反思。他写下他喜爱的人,也写下他们所受的一切磋磨,他写下底层苦难,和所有人活在世上都要遭受的世事无常。
患者和家属的高贵、温柔与坚强,他看得到。他们的自私、冷漠和残忍,他也看得到。极致的善使他震撼,极端的恶则会在心中种下长久的困惑。他不回避它们,但时间日日流淌,常常消解他关于好与坏的直觉和判断,一切都变成面朝自己的反思,和“现实复杂、人生无奈”的注脚。
03
沉默而坚固的需要
在写作中,范志伟总是很诚实。比如,办公室外有喧闹时,他坦诚自己会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趴在门缝里向外看。”他承认自己也会被一时的愤怒所影响,甚至产生极可怕的念头。大部分的时间里,范志伟的关怀都指向他者,他共情别人的痛苦,就如同经受痛苦的正是他自身。如果不是别人主动问起,他不会倾诉自己的困境。
事实上,急诊科的“苦”是医疗系统内部的共识。急诊医生不仅全年无休,平时因为总值夜班,作息也很难规律。再加上急诊的治疗注重“全”而很难“专”,在国内医疗系统注重专科发展的大背景下,急诊医生的晋升也更为不易。
在医患纠纷最为激烈的年份,在短时内接受大量危重患者的急诊科就成了伤医事件最频繁发生的地方。因此,急诊科很难留住人才。这就导致留守的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更大。就在范志伟所在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他入职以后,又陆续新进了几名医生,但他们都没能留下来。
范志伟的妻子也是医生。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家庭,她主动提出调往疾控中心。但赶上疫情,妻子的工作任务比范志伟还要重。范志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8岁,父母忙碌,她早早地懂了事。小女儿还不到4岁,最是需要父母的时候,因为父母总不在身边,见到范志伟,总有些生疏。范志伟61岁的母亲独自帮他们带两个孩子。有时候,他在医院遇上与母亲相仿的老人,总忍不住关心,但想起自己的母亲,又总是倍感惭愧和辛酸。
他写下忍受癌痛折磨的教授,在最痛苦的时候,他也不忘用激将法鼓励不敢下手做胸腔穿刺的年轻医生。他也写下为孩子录制了未来20年视频的单亲妈妈,面对死亡,她那么镇定坚强,但面对孩子,她又那么柔软。
他写下许多在仍有救治希望时决绝放弃的家庭,写下他们的无奈,年轻的医生对家属们无奈放弃治疗的不理解,和事后真正理解这些决定后的自我反思。他写下他喜爱的人,也写下他们所受的一切磋磨,他写下底层苦难,和所有人活在世上都要遭受的世事无常。
患者和家属的高贵、温柔与坚强,他看得到。他们的自私、冷漠和残忍,他也看得到。极致的善使他震撼,极端的恶则会在心中种下长久的困惑。他不回避它们,但时间日日流淌,常常消解他关于好与坏的直觉和判断,一切都变成面朝自己的反思,和“现实复杂、人生无奈”的注脚。
03
沉默而坚固的需要
在写作中,范志伟总是很诚实。比如,办公室外有喧闹时,他坦诚自己会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趴在门缝里向外看。”他承认自己也会被一时的愤怒所影响,甚至产生极可怕的念头。大部分的时间里,范志伟的关怀都指向他者,他共情别人的痛苦,就如同经受痛苦的正是他自身。如果不是别人主动问起,他不会倾诉自己的困境。
事实上,急诊科的“苦”是医疗系统内部的共识。急诊医生不仅全年无休,平时因为总值夜班,作息也很难规律。再加上急诊的治疗注重“全”而很难“专”,在国内医疗系统注重专科发展的大背景下,急诊医生的晋升也更为不易。
在医患纠纷最为激烈的年份,在短时内接受大量危重患者的急诊科就成了伤医事件最频繁发生的地方。因此,急诊科很难留住人才。这就导致留守的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更大。就在范志伟所在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他入职以后,又陆续新进了几名医生,但他们都没能留下来。
范志伟的妻子也是医生。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家庭,她主动提出调往疾控中心。但赶上疫情,妻子的工作任务比范志伟还要重。范志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8岁,父母忙碌,她早早地懂了事。小女儿还不到4岁,最是需要父母的时候,因为父母总不在身边,见到范志伟,总有些生疏。范志伟61岁的母亲独自帮他们带两个孩子。有时候,他在医院遇上与母亲相仿的老人,总忍不住关心,但想起自己的母亲,又总是倍感惭愧和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