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新表述透露收入分配新动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
2023-03-15 来源:你乐谷
还可以将上面这句话再拆解一下。其定语是“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由此可以理解二十大报告中的另外一些表述,比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简单地说,不能走偏门,不能违法违规。
当更多人拥有了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当更多人敢于兴业创富,当财富的果实挂满枝头的时候,我们知道,这座共同富裕大厦的基石,一定是依法平等、全面地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有恒产者有恒心,有恒心才会有更多人敢于先富,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十大报告新表述透露收入分配新动向相关阅读:
在高质量发展中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
编者按:2022年9月1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光明网、《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共同富裕大家谈”第一期在北京举行,共同探求正确理解共同富裕和更好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赖德胜作题为“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报告。为汇聚各界共识,共同探求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与实践路径,光明网对报告内容予以刊发。
作者:赖德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发展是解决共同富裕的基础,没有发展就很难实现共同富裕。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对共同富裕的时间表、主要内容、主要指标做了大致描绘,从中可以看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的愿景方面基本形成了几项共识,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足够富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适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较高,等等。当前对共同富裕的误解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问题上,在此主要讨论两个观点。
第一,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这意味着我国人均GDP至少要比2021年翻一番,如何使人均GDP和财富进一步增加成为讨论共同富裕的前提。过去40多年,我国在“如何共同富裕”这一问题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为中心。为此,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必然产生矛盾。从长期来看,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如果没有公有制,则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前提。二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5678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企业数量占90%以上。因此,要毫不动摇支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这里特别要提到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对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家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态势往往良好;企业家精神被抑制时,我国的市场主体发展则是“雾里看花”。
企业家是否有稳定的预期,是否愿意干、敢干、敢投资,对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企业家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转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共同富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共同富裕十分重要,特别是我国有1.6亿户市场主体,如果1.6亿户市场主体都能得到良好发展,就可以成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
当更多人拥有了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当更多人敢于兴业创富,当财富的果实挂满枝头的时候,我们知道,这座共同富裕大厦的基石,一定是依法平等、全面地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有恒产者有恒心,有恒心才会有更多人敢于先富,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十大报告新表述透露收入分配新动向相关阅读:
在高质量发展中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
编者按:2022年9月1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光明网、《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共同富裕大家谈”第一期在北京举行,共同探求正确理解共同富裕和更好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赖德胜作题为“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报告。为汇聚各界共识,共同探求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与实践路径,光明网对报告内容予以刊发。
作者:赖德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发展是解决共同富裕的基础,没有发展就很难实现共同富裕。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对共同富裕的时间表、主要内容、主要指标做了大致描绘,从中可以看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的愿景方面基本形成了几项共识,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足够富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适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较高,等等。当前对共同富裕的误解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问题上,在此主要讨论两个观点。
第一,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这意味着我国人均GDP至少要比2021年翻一番,如何使人均GDP和财富进一步增加成为讨论共同富裕的前提。过去40多年,我国在“如何共同富裕”这一问题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为中心。为此,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必然产生矛盾。从长期来看,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如果没有公有制,则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前提。二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5678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企业数量占90%以上。因此,要毫不动摇支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这里特别要提到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对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家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态势往往良好;企业家精神被抑制时,我国的市场主体发展则是“雾里看花”。
企业家是否有稳定的预期,是否愿意干、敢干、敢投资,对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企业家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转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共同富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共同富裕十分重要,特别是我国有1.6亿户市场主体,如果1.6亿户市场主体都能得到良好发展,就可以成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