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还有存在必要吗?专家回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3-03-14 来源:你乐谷
正文摘要: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冠病毒由此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也意味着持续近三年的新冠疫情管控方式已发生重大调整。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所带来的除如何在新常态下平稳有序地实施“乙类乙管”的措施外,还有此前与“乙类甲管”相配合的各项防控手段的存废和转型问题,其中最重要也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健康码。健康码的存废早在12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要求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时始就不断被提起。
健康码还有存在必要吗?专家回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赵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冠病毒由此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也意味着持续近三年的新冠疫情管控方式已发生重大调整。
其实降级管控在此前已有铺垫。2022年11月11日《防疫新二十条》颁布,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颁布,至新冠病毒降级为“乙类乙管”,此前的严格防控因为病毒变异和疫情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实施乙类乙管后,新冠病毒传染者不再施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域,检测策略也调整为“愿检尽检”。其实就在降级管控公告发布的前一天,卫健委网站也发布说明,“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所带来的除如何在新常态下平稳有序地实施“乙类乙管”的措施外,还有此前与“乙类甲管”相配合的各项防控手段的存废和转型问题,其中最重要也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健康码。
2022年12月9日,青岛,公交车上贴着的一码通。人民视觉 资料图
健康码的存废早在12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要求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时始就不断被提起。行程码的运作机理建立在对个人信息的强制收集和行踪隐私的实时监控基础上,其设置本身也意味着在个人出行自由上再增设限制,因此在“二十条”对疫情风险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定,而“新十条”又明确要求“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只能定位到地市级的行程码已形同虚设,将其彻底废弃无疑合乎情势变化。
健康码的适用与隐患
相比跨地区流动时使用的行程码,健康码使用频率显然更高。因为表征了个人的健康状况和活动轨迹,健康码早已成为疫情三年来人们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的新型身份标识。因此在行程码下线后,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出疑问,“行程码下线,健康码还有多远?”
与行程码的开发一样,健康码出台时同样旨在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确诊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的流动情况,为联防联控提供大数据支持。其适用也的确是克服了线下信息采集和处理的低效与弊端,极大程度上提升了防疫的精准性。但同样因为是在未经系统论证的基础上,就开始对个人信息的大规模持续收集和监控,健康码的适用也持续暴露出数据监控和数据滥用的弊端。
隐私泄露和数据监控的风险
最初因为抗击疫情的需要,健康码在信息收集上几无任何阻力,公众也表现得相当配合。但健康码在收集上表现出的“无差别全员收集、实时收集、事无巨细、易跨平台复制转移认证、可长期保存”特点却又隐藏着个人隐私泄露和被数据监控的巨大风险。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冠病毒由此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也意味着持续近三年的新冠疫情管控方式已发生重大调整。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所带来的除如何在新常态下平稳有序地实施“乙类乙管”的措施外,还有此前与“乙类甲管”相配合的各项防控手段的存废和转型问题,其中最重要也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健康码。健康码的存废早在12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要求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时始就不断被提起。
健康码还有存在必要吗?专家回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赵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冠病毒由此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也意味着持续近三年的新冠疫情管控方式已发生重大调整。
其实降级管控在此前已有铺垫。2022年11月11日《防疫新二十条》颁布,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颁布,至新冠病毒降级为“乙类乙管”,此前的严格防控因为病毒变异和疫情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实施乙类乙管后,新冠病毒传染者不再施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域,检测策略也调整为“愿检尽检”。其实就在降级管控公告发布的前一天,卫健委网站也发布说明,“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所带来的除如何在新常态下平稳有序地实施“乙类乙管”的措施外,还有此前与“乙类甲管”相配合的各项防控手段的存废和转型问题,其中最重要也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健康码。
2022年12月9日,青岛,公交车上贴着的一码通。人民视觉 资料图
健康码的存废早在12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要求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时始就不断被提起。行程码的运作机理建立在对个人信息的强制收集和行踪隐私的实时监控基础上,其设置本身也意味着在个人出行自由上再增设限制,因此在“二十条”对疫情风险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定,而“新十条”又明确要求“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只能定位到地市级的行程码已形同虚设,将其彻底废弃无疑合乎情势变化。
健康码的适用与隐患
相比跨地区流动时使用的行程码,健康码使用频率显然更高。因为表征了个人的健康状况和活动轨迹,健康码早已成为疫情三年来人们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的新型身份标识。因此在行程码下线后,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出疑问,“行程码下线,健康码还有多远?”
与行程码的开发一样,健康码出台时同样旨在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确诊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的流动情况,为联防联控提供大数据支持。其适用也的确是克服了线下信息采集和处理的低效与弊端,极大程度上提升了防疫的精准性。但同样因为是在未经系统论证的基础上,就开始对个人信息的大规模持续收集和监控,健康码的适用也持续暴露出数据监控和数据滥用的弊端。
隐私泄露和数据监控的风险
最初因为抗击疫情的需要,健康码在信息收集上几无任何阻力,公众也表现得相当配合。但健康码在收集上表现出的“无差别全员收集、实时收集、事无巨细、易跨平台复制转移认证、可长期保存”特点却又隐藏着个人隐私泄露和被数据监控的巨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