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房价重回两年前(5)
2023-03-14 来源:你乐谷
看着下跌的房价,大家的买房需求恐怕就更低了。
其实这还是挺奇怪的,按照正常的需求理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是相反的,价格涨了,需求变低,价格降了,需求就会增加,但楼市这里却是量价齐升、量价齐跌的现象。
在经济学里面,有一种商品叫“吉芬商品”,它的供需和一般商品是反着来的。
“吉芬”这个名字来源于发现这个现象的一位英国经济学家,他发现1845年的爱尔兰发生灾荒后,各种农产品的价格都涨了,按照需求理论,价格上升需求量应该下降,但令人不解的是,土豆的价格上涨之后,销量反而更高了。
后来通过研究发现,土豆出现这种怪异现象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个是当时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在众多廉价粮食当中,土豆的供应相对比较足,所以成了大家的救命粮,没有什么其他的替代品;
第二个是当时人们比较穷,买土豆的开支已经占大多数贫困家庭收入的很大比例,土豆价格一涨,就意味着买完之后口袋里能剩下的钱更少了。
也就是说,土豆是没什么替代品的救命粮,现在眼看着涨价了,但家里收入就那么点,为了不挨饿,就算是压缩买肉的钱也要多买土豆囤着,所以本就贫穷的家庭,不得不趁下一次涨价之前,买好比平常更多的土豆。
于是土豆的需求不减反增,价格也就随着大家的抢购蹭蹭往上涨了。
所以成为“吉芬商品”,有两个关键点的就是——
1、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涨了也没有其他什么替代品;
2、在支出里面占比大,但大家的收入有限,对价格上涨很敏感。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房子。
首先,房子是不是生活必需品?
总体来说是的,正所谓衣食住行,满足了吃喝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后,还要一个房子作为栖身之地,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数量少,难抢,天价高端别墅更加够不着,所以除了普通商品房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其他更好的替代品。
现在租房过日子的声音也有,包括咱们上一篇文章也提到作为租客其实挺占便宜的,但在国人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下,可以看到大部分人还不能接受长期租房住这种带着“漂泊”感的行为,手上也没套房子传给下一代。
即便你接受了租房,觉得房子不是必需品,也还要看看丈母娘认不认同。
第二个,买房是不是在支出里面占比大,但大家的收入有限,对价格上涨敏感?
这个应该说没有什么争议了,房价那么高,打工人的收入相比之下就相当微薄,像深圳的房价收入比是40多倍,也就是说不吃不喝40多年,才能买到一套差不多的房子。
而在买完之后,大部分收入也要用来还房贷,所以大家对房价和贷款利率的上涨,可以说是非常敏感的。
当然除了以上两点之外,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房子还有其特殊性:可以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满足大家的投资需求。
虽然咱们一直在喊自己多穷,但经过了40年的高速增长,居民的财富和存款其实都大幅成长了,存款已然不能满足投资理财的需求,但股市看着又是一个割韭菜的吓人之地,所以大家在考虑安全和收益之后,就偏向于做房地产投资。
看着过去20年的房地产大牛市,大家也有了房价总是会上涨的预期,所以即便房价一路涨,大家的需求也一路攀升,而这种争先恐后的需求,也让开发商有了肆无忌惮涨价的底气,于是推动房价进一步上涨。
正常的投资需求变成过度的投机之后,地产泡沫也就产生了,越涨就越买,以至于不是刚需的也觉得自己是刚需。
反过来,大家对房价预期是下降的话,因为怕一直下跌想卖房的人会趁早出手,投资需求减弱,而买的人却想等到价格更低的时候再入手,所以越跌反而买的人就越少,之前那些叫着喊着说自己是刚需的人,也少了很多。
其实这还是挺奇怪的,按照正常的需求理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是相反的,价格涨了,需求变低,价格降了,需求就会增加,但楼市这里却是量价齐升、量价齐跌的现象。
在经济学里面,有一种商品叫“吉芬商品”,它的供需和一般商品是反着来的。
“吉芬”这个名字来源于发现这个现象的一位英国经济学家,他发现1845年的爱尔兰发生灾荒后,各种农产品的价格都涨了,按照需求理论,价格上升需求量应该下降,但令人不解的是,土豆的价格上涨之后,销量反而更高了。
后来通过研究发现,土豆出现这种怪异现象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个是当时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在众多廉价粮食当中,土豆的供应相对比较足,所以成了大家的救命粮,没有什么其他的替代品;
第二个是当时人们比较穷,买土豆的开支已经占大多数贫困家庭收入的很大比例,土豆价格一涨,就意味着买完之后口袋里能剩下的钱更少了。
也就是说,土豆是没什么替代品的救命粮,现在眼看着涨价了,但家里收入就那么点,为了不挨饿,就算是压缩买肉的钱也要多买土豆囤着,所以本就贫穷的家庭,不得不趁下一次涨价之前,买好比平常更多的土豆。
于是土豆的需求不减反增,价格也就随着大家的抢购蹭蹭往上涨了。
所以成为“吉芬商品”,有两个关键点的就是——
1、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涨了也没有其他什么替代品;
2、在支出里面占比大,但大家的收入有限,对价格上涨很敏感。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房子。
首先,房子是不是生活必需品?
总体来说是的,正所谓衣食住行,满足了吃喝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后,还要一个房子作为栖身之地,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数量少,难抢,天价高端别墅更加够不着,所以除了普通商品房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其他更好的替代品。
现在租房过日子的声音也有,包括咱们上一篇文章也提到作为租客其实挺占便宜的,但在国人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下,可以看到大部分人还不能接受长期租房住这种带着“漂泊”感的行为,手上也没套房子传给下一代。
即便你接受了租房,觉得房子不是必需品,也还要看看丈母娘认不认同。
第二个,买房是不是在支出里面占比大,但大家的收入有限,对价格上涨敏感?
这个应该说没有什么争议了,房价那么高,打工人的收入相比之下就相当微薄,像深圳的房价收入比是40多倍,也就是说不吃不喝40多年,才能买到一套差不多的房子。
而在买完之后,大部分收入也要用来还房贷,所以大家对房价和贷款利率的上涨,可以说是非常敏感的。
当然除了以上两点之外,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房子还有其特殊性:可以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满足大家的投资需求。
虽然咱们一直在喊自己多穷,但经过了40年的高速增长,居民的财富和存款其实都大幅成长了,存款已然不能满足投资理财的需求,但股市看着又是一个割韭菜的吓人之地,所以大家在考虑安全和收益之后,就偏向于做房地产投资。
看着过去20年的房地产大牛市,大家也有了房价总是会上涨的预期,所以即便房价一路涨,大家的需求也一路攀升,而这种争先恐后的需求,也让开发商有了肆无忌惮涨价的底气,于是推动房价进一步上涨。
正常的投资需求变成过度的投机之后,地产泡沫也就产生了,越涨就越买,以至于不是刚需的也觉得自己是刚需。
反过来,大家对房价预期是下降的话,因为怕一直下跌想卖房的人会趁早出手,投资需求减弱,而买的人却想等到价格更低的时候再入手,所以越跌反而买的人就越少,之前那些叫着喊着说自己是刚需的人,也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