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郑州未经沟通将870人运抵我市(2)
2023-03-13 来源:你乐谷
名贤赐山 后世营园
天平山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历代名人如白居易、范仲淹、唐寅、康熙、乾隆等多有诗文留题,其中尤与范仲淹关系最为密切。
范仲淹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后裔,唐咸通十一年 (870年),其高祖范隋调任浙江丽水县丞,遂举家从陕西邠州南迁至苏州,死后葬于天平山东麓。后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时,父亲范墉相继葬于山之西麓。因此,天平山为范仲淹祖茔之地。
唐文宗宝历二年(826年),僧人永安在天平山南麓建白云庵。范仲淹从政后功名赫赫,依照惯例应当置功德寺,于是上奏朝廷请以原白云庵改建为功德香火院。宋仁宗御赐寺名匾额及整座山,天平山因而又名赐山,俗称范坟山。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祖上世居邠州(今陕西邠县),后徙家江南,为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其父范墉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北宋端拱二年(989年),范仲淹出生于徐州父亲任所。二岁时父亲病逝,母亲谢氏失去依靠,只好带着范仲淹改嫁于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便在朱家长大成人,从继父姓,改名为朱说( yuè)。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二十二岁时,方得知自己的家世,为此伤感不已,含泪辞别母亲,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师从南都学舍(应天书院前身)戚同文。范仲淹断绝了一切家庭供给,“决欲自立门户”,开始了极度艰苦且漫长的求学生涯。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畏始时”。民间至今仍传颂着他“断齑画粥”的故事。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进士。随后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迎母奉养。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奏请归宗复姓,从此恢复范仲淹之名。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宁陵县。当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听说范仲淹很有才名,便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范仲淹少有志气,节操端正,胸怀天下,一心为民。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颇为赞赏,极力推举范仲淹。时晏殊在枢密府,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范仲淹服完母丧,于十二月,被征召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明道二年(1033年),章献太后崩。不久,郭皇后废,范仲淹率谏官、御史伏在殿前谏争,说:“皇后无过,不可废。”仁宗不听,竟因此获罪,出知睦州。一年有余,徙苏州。于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至二年十月,出任苏州知州。适逢苏州发大水,民田不能耕作。范仲淹组织民力疏浚五河,设置水闸,导太湖排水入海,缓解水灾,修筑围田,确保农收。
有感于在应天书院时办学的重要性,于景祐二年(1035年),将所购苏州南园宅地献出,创办了宋代历史上第一所地方学府——苏州府学。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下令各州县依照苏州府学兴办庠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自此之后,直至今天,苏州状元、进士、院士远多于其他地方,正是范仲淹创办的府学开启了苏州文运昌盛之基。
天平山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历代名人如白居易、范仲淹、唐寅、康熙、乾隆等多有诗文留题,其中尤与范仲淹关系最为密切。
范仲淹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后裔,唐咸通十一年 (870年),其高祖范隋调任浙江丽水县丞,遂举家从陕西邠州南迁至苏州,死后葬于天平山东麓。后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时,父亲范墉相继葬于山之西麓。因此,天平山为范仲淹祖茔之地。
唐文宗宝历二年(826年),僧人永安在天平山南麓建白云庵。范仲淹从政后功名赫赫,依照惯例应当置功德寺,于是上奏朝廷请以原白云庵改建为功德香火院。宋仁宗御赐寺名匾额及整座山,天平山因而又名赐山,俗称范坟山。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祖上世居邠州(今陕西邠县),后徙家江南,为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其父范墉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北宋端拱二年(989年),范仲淹出生于徐州父亲任所。二岁时父亲病逝,母亲谢氏失去依靠,只好带着范仲淹改嫁于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便在朱家长大成人,从继父姓,改名为朱说( yuè)。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二十二岁时,方得知自己的家世,为此伤感不已,含泪辞别母亲,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师从南都学舍(应天书院前身)戚同文。范仲淹断绝了一切家庭供给,“决欲自立门户”,开始了极度艰苦且漫长的求学生涯。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畏始时”。民间至今仍传颂着他“断齑画粥”的故事。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进士。随后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迎母奉养。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奏请归宗复姓,从此恢复范仲淹之名。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宁陵县。当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听说范仲淹很有才名,便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范仲淹少有志气,节操端正,胸怀天下,一心为民。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颇为赞赏,极力推举范仲淹。时晏殊在枢密府,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范仲淹服完母丧,于十二月,被征召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明道二年(1033年),章献太后崩。不久,郭皇后废,范仲淹率谏官、御史伏在殿前谏争,说:“皇后无过,不可废。”仁宗不听,竟因此获罪,出知睦州。一年有余,徙苏州。于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至二年十月,出任苏州知州。适逢苏州发大水,民田不能耕作。范仲淹组织民力疏浚五河,设置水闸,导太湖排水入海,缓解水灾,修筑围田,确保农收。
有感于在应天书院时办学的重要性,于景祐二年(1035年),将所购苏州南园宅地献出,创办了宋代历史上第一所地方学府——苏州府学。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下令各州县依照苏州府学兴办庠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自此之后,直至今天,苏州状元、进士、院士远多于其他地方,正是范仲淹创办的府学开启了苏州文运昌盛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