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帝“削藩”打老虎为何失败?(图)(4)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昔贾谊劝汉文帝,尽分诸国之地,空置之以待诸王子孙。向使文帝早从谊言,则必无七国之祸。愿及诸王未之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理,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贤且才者入为辅相,其余世为籓屏,与国同休。割一时之恩,制万世之利,消天变而安社稷,莫先于此。”
朱元璋看到奏疏气得七窍生烟,挥舞着手臂叫道:“事情起了变化!这狗日的明明是在离间我们父子骨肉,你们赶紧把丫给我抓起来,我要亲手弄死他!”皇帝想弄死某人或者某一群人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伟大领袖旨意下,朝廷的官兵虎狼一样星夜奔驰,到山西平遥将叶伯巨押解到南京,被关进刑部大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据说像叶伯巨这样因言获罪、不明不白送掉性命的“右派”达数千人之多,牵累到的家属数以万计。
叶伯巨死了,但是他的声音却留在了历史时空之中,发出绵延不绝的回响,朱允炆一定是听到了他的声音,早在尚为皇太孙的时候,就问太傅(太子的老师)黄子澄:“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黄子澄沉吟良久,然后说:“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偿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意思是诸王的军力目前尚不足以抗衡朝廷。
目前不足以抗衡朝廷不等于永远不能抗衡朝廷,朱允炆心里的冰疙瘩并没有化解,随着荣登皇帝大位,他的担心和忧虑陡增。朱允炆于1398年5月登基,随即就将左侍郎齐泰提拔为兵部尚书、将他的老师黄子澄为提拔为太常寺卿,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到京任翰林院侍讲及翰林学士,从此,这三个人就成为建文帝最重要的谋臣,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脱不了他们的干系了,在所有这些事件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建文帝做出了削藩的决定。
“人们向来认为削藩的政策是黄子澄和齐泰所出的主意,但是它也可以说出自皇帝的圣裁。”(《剑桥中国明代史》第四章)我在这里使用“帮助”而非“鼓动”二字,也是想强调,各路藩王本来就是皇帝的一块心病——这块心病无关乎民众福祉,无关乎正义或非正义,完全是权力者自利的思谋——谋臣们不过是把住了朱允炆的病脉而已。
刚刚登基的建文帝问黄子澄:“先生你还记得曾经说过的话吗?”黄子澄是何等样人物?马上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于是去找齐泰商议。这里所谓的商议实际上已经不是选择而是技艺了,即怎样将皇帝的对藩王的忧虑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削藩行动。
齐泰掌握着全国兵权,把形势看得颇为乐观,主张先削势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黄子澄说:“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帝,削周是剪燕手足也。”(《明史》卷一百四十一,《黄子澄传》)齐泰认为黄子澄说得有道理,第二天两人就向建文帝陈述了这个主意。
建文帝亟不可待,紧锣密鼓开始了削藩行动,一年之内先后削了周、湘、齐、代、岷五个藩王,实力强大的燕王觉察到他的地位危殆,遂于1399年8月6日(建文元年七月初五)在封地北京起兵反叛,以“清君侧”之名,向南京进军,历史上把这场争夺皇位的战争称为“靖难之役”。
值得玩味的是,所有包藏利己政治目的政治行为,往往都会被当事者描述得冠冕堂皇,燕王朱棣也不能例外,早在起兵之时,他就曾对部下说:“吾与若等为此者非所以求富贵,所以救死保妻孥也。夫好生恶死,人情所同,见乱思治,古今则一。今天下者,太祖之天下也,百姓者,太祖之赤子也。权奸作难,欲殄我邦家,驱逐赤子,以蹈白刃,非其所得已也。”(《奉天靖难记》卷一)燕王朱棣攻入南京以后,建文帝不知所踪——有的说在宫中举火自焚而死,有的说从地道逃亡出家为僧;朱棣则以极其残暴的手段捕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大批前朝官员。1402年7月,朱棣历经三年血腥战争,终于在血泊中坐上了皇位,史称明成祖,这时候再来回顾他当初所谓“非所以求富贵”还有意义么?已经没有意义了。
朱元璋看到奏疏气得七窍生烟,挥舞着手臂叫道:“事情起了变化!这狗日的明明是在离间我们父子骨肉,你们赶紧把丫给我抓起来,我要亲手弄死他!”皇帝想弄死某人或者某一群人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伟大领袖旨意下,朝廷的官兵虎狼一样星夜奔驰,到山西平遥将叶伯巨押解到南京,被关进刑部大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据说像叶伯巨这样因言获罪、不明不白送掉性命的“右派”达数千人之多,牵累到的家属数以万计。
叶伯巨死了,但是他的声音却留在了历史时空之中,发出绵延不绝的回响,朱允炆一定是听到了他的声音,早在尚为皇太孙的时候,就问太傅(太子的老师)黄子澄:“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黄子澄沉吟良久,然后说:“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偿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意思是诸王的军力目前尚不足以抗衡朝廷。
目前不足以抗衡朝廷不等于永远不能抗衡朝廷,朱允炆心里的冰疙瘩并没有化解,随着荣登皇帝大位,他的担心和忧虑陡增。朱允炆于1398年5月登基,随即就将左侍郎齐泰提拔为兵部尚书、将他的老师黄子澄为提拔为太常寺卿,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到京任翰林院侍讲及翰林学士,从此,这三个人就成为建文帝最重要的谋臣,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脱不了他们的干系了,在所有这些事件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建文帝做出了削藩的决定。
“人们向来认为削藩的政策是黄子澄和齐泰所出的主意,但是它也可以说出自皇帝的圣裁。”(《剑桥中国明代史》第四章)我在这里使用“帮助”而非“鼓动”二字,也是想强调,各路藩王本来就是皇帝的一块心病——这块心病无关乎民众福祉,无关乎正义或非正义,完全是权力者自利的思谋——谋臣们不过是把住了朱允炆的病脉而已。
刚刚登基的建文帝问黄子澄:“先生你还记得曾经说过的话吗?”黄子澄是何等样人物?马上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于是去找齐泰商议。这里所谓的商议实际上已经不是选择而是技艺了,即怎样将皇帝的对藩王的忧虑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削藩行动。
齐泰掌握着全国兵权,把形势看得颇为乐观,主张先削势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黄子澄说:“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帝,削周是剪燕手足也。”(《明史》卷一百四十一,《黄子澄传》)齐泰认为黄子澄说得有道理,第二天两人就向建文帝陈述了这个主意。
建文帝亟不可待,紧锣密鼓开始了削藩行动,一年之内先后削了周、湘、齐、代、岷五个藩王,实力强大的燕王觉察到他的地位危殆,遂于1399年8月6日(建文元年七月初五)在封地北京起兵反叛,以“清君侧”之名,向南京进军,历史上把这场争夺皇位的战争称为“靖难之役”。
值得玩味的是,所有包藏利己政治目的政治行为,往往都会被当事者描述得冠冕堂皇,燕王朱棣也不能例外,早在起兵之时,他就曾对部下说:“吾与若等为此者非所以求富贵,所以救死保妻孥也。夫好生恶死,人情所同,见乱思治,古今则一。今天下者,太祖之天下也,百姓者,太祖之赤子也。权奸作难,欲殄我邦家,驱逐赤子,以蹈白刃,非其所得已也。”(《奉天靖难记》卷一)燕王朱棣攻入南京以后,建文帝不知所踪——有的说在宫中举火自焚而死,有的说从地道逃亡出家为僧;朱棣则以极其残暴的手段捕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大批前朝官员。1402年7月,朱棣历经三年血腥战争,终于在血泊中坐上了皇位,史称明成祖,这时候再来回顾他当初所谓“非所以求富贵”还有意义么?已经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