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明节”在古代曾经是个喜庆节日(图)(2)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到了秦汉,巫术色彩减退,踏青春游等更为各阶层人们所接受。秦时人们在郊外荡秋千、放风筝、河边祓禊,青年男女对歌抒怀,各行其乐。到了汉代,河边祓禊亦为常俗,不只民间如此,帝王、皇后等上层人士亦参与活动。《汉书》载:“太后春幸蚕馆,率皇后、列夫人桑,遵灞水而祓除。”吕太后率贵妇关怀养蚕事,并遵照节日习俗去灞水祓除冬日污垢。《史记·吕太后本纪》也记载了吕太后执政的最后一年(前180年)三月三日,亲赴灞水祓禊之事。《汉书·武卫皇后传》中记述:武帝即位数年无子,上巳节赴灞水祓禊,亦有求子之意,返回时经过姐姐平阳公主家,由此产生了一桩著名的趣事:公主将家中求得的良家女十余人引出,帝皆不悦。饮宴中,贱微出身却能歌善舞、貌若天仙的卫子夫为之讴歌,帝独悦卫子夫。
帝起更衣,卫子夫于轩中侍帝,得幸。纳入宫中受宠,后被册封为第二任皇后,其与帝所生之子刘据被立为太子,其弟卫青、姊子霍去病亦为武帝立下了汉马功劳。《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吉。”从汉代起,文士们还在这天题诗行令,贵族官僚则在河边饮酒作乐。
说到此,不禁使人联想到汉代产生于长安西郊昆明池畔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人们赞美“七夕”相会的忠贞爱情,认为“七夕”为我国又一个情人节。说实话,牛郎织女一年之中相会一次,又要分离,是一桩爱情悲剧,反映了劳苦群众反对束缚、婚姻自主的心声。所以,真正私定终身的自由,还是在古有的上巳节。
农历三月巳日虽在上旬,但每年具体日子并不固定,为了方便统一,魏晋时干脆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日。《晋书·礼志》云:“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虽不局限于巳日,但上巳节名却不改变。从此,上巳节就固定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这天。后又将清明前一、二日的“寒食节”也纳入其中,清明这个节气就变为三者合一的节日了。其内容虽然更加丰富,但古人还是称它为“上巳节”。
自汉代起,上巳节有了文士们水边赋诗行令、贵族官僚们河边饮酒作乐的习俗。魏晋时,经文人雅士进一步的张扬,便演化出了“曲水流觞”的逸事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右将军的王羲之召集谢安、孙绰等名士四十一人,于会稽山之阴兰亭结伴宴饮,并引水环曲成渠,曰“曲水”,他们将盛酒的“觞”浮于水面,顺流而下,觞杯经过谁面前时,谁即可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以抒情怀。这次共得诗作三十七首,王羲之为其作序。这次祓禊宴饮,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也为后世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唐皇帝每到上巳节都要幸游曲江。尤其是风流天子李隆基,每年上巳、重九两节,他都要在芙蓉园中大宴群臣,尤以上巳最盛,此为惯例,连绵不下百年。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其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史称“倾动皇州”。此日,在京的文武官员亦可带妻妾子女前往。杜甫《丽人行》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道尽了杨贵妃及贵妇娇妾们游览曲江的盛景。帝与近臣的筵席设在居高临下的“紫云楼”上。翰林学士筵席则设于彩船之上,其他各级官员的筵席分设于亭台楼阁及锦秀帐幕之中。此日,京兆府中的乐舞班社则齐集曲江,大臣府中的歌伎、宫中教坊的乐舞人员都来助兴演出。唐代又是一个诗歌的王国,上巳节时,皇帝要赐御制诗给臣僚,大臣们则要以韵作应制诗;文人雅士也有上巳节的诗作,王维几乎在每年的上巳节都有佳作,且各不重复,保留至今。
帝起更衣,卫子夫于轩中侍帝,得幸。纳入宫中受宠,后被册封为第二任皇后,其与帝所生之子刘据被立为太子,其弟卫青、姊子霍去病亦为武帝立下了汉马功劳。《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吉。”从汉代起,文士们还在这天题诗行令,贵族官僚则在河边饮酒作乐。
说到此,不禁使人联想到汉代产生于长安西郊昆明池畔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人们赞美“七夕”相会的忠贞爱情,认为“七夕”为我国又一个情人节。说实话,牛郎织女一年之中相会一次,又要分离,是一桩爱情悲剧,反映了劳苦群众反对束缚、婚姻自主的心声。所以,真正私定终身的自由,还是在古有的上巳节。
农历三月巳日虽在上旬,但每年具体日子并不固定,为了方便统一,魏晋时干脆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日。《晋书·礼志》云:“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虽不局限于巳日,但上巳节名却不改变。从此,上巳节就固定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这天。后又将清明前一、二日的“寒食节”也纳入其中,清明这个节气就变为三者合一的节日了。其内容虽然更加丰富,但古人还是称它为“上巳节”。
自汉代起,上巳节有了文士们水边赋诗行令、贵族官僚们河边饮酒作乐的习俗。魏晋时,经文人雅士进一步的张扬,便演化出了“曲水流觞”的逸事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右将军的王羲之召集谢安、孙绰等名士四十一人,于会稽山之阴兰亭结伴宴饮,并引水环曲成渠,曰“曲水”,他们将盛酒的“觞”浮于水面,顺流而下,觞杯经过谁面前时,谁即可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以抒情怀。这次共得诗作三十七首,王羲之为其作序。这次祓禊宴饮,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也为后世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唐皇帝每到上巳节都要幸游曲江。尤其是风流天子李隆基,每年上巳、重九两节,他都要在芙蓉园中大宴群臣,尤以上巳最盛,此为惯例,连绵不下百年。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其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史称“倾动皇州”。此日,在京的文武官员亦可带妻妾子女前往。杜甫《丽人行》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道尽了杨贵妃及贵妇娇妾们游览曲江的盛景。帝与近臣的筵席设在居高临下的“紫云楼”上。翰林学士筵席则设于彩船之上,其他各级官员的筵席分设于亭台楼阁及锦秀帐幕之中。此日,京兆府中的乐舞班社则齐集曲江,大臣府中的歌伎、宫中教坊的乐舞人员都来助兴演出。唐代又是一个诗歌的王国,上巳节时,皇帝要赐御制诗给臣僚,大臣们则要以韵作应制诗;文人雅士也有上巳节的诗作,王维几乎在每年的上巳节都有佳作,且各不重复,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