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馆编辑周彬 印刷电影人生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周彬,编辑,安徽人37岁、北京大学培文出版公司图书策划,而在供职于广西师大出版社期间,他主持编辑了著名的电影丛书《电影馆》。作为一个中科院化学专业出身的硕士,他现在却是中国最好的电影书编辑。
从普通人的层面上看,周彬的际遇堪称传奇。本科就读于浙大,硕士毕业于中科院,周彬的人生本来应该跟化学有关,然而就在求职的时候,这个狂热的影迷看到了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编辑招聘信息,他投去了简历,又奇迹般地中选,成为中国人数并不多的电影书编辑之一。
而且他很快就脱颖而出。高质量的《电影馆》丛书来源于台湾,是世界各国或学术或通俗的各类电影书的集合,《解读电影》《时光中的时光》等,先后在海峡两岸引发轰动。周彬正是大陆版的责编,而且跟台版不同,他还自主开发出了《光影言语》《黑色电影》等一批青出于蓝的新品种。上手不过四五年,周彬就已被行业公认为最优秀的电影书编辑。此后,他转入北京大学出版社。至今已推出了《英格玛·伯格曼》《华语电影工业》《声音》等又一批重磅电影书。
人生的第一部电影
好像是《红衣少女》,记得是安徽台放的,是在九十年代初。印象中还有一部是《失踪的女中学生》,好像都是除了青春期的躁动以外,还有个性解放的主题在里面的电影。因为当时在学校里面的生活让人很压抑,但是艺术作品里面又有很多这种个性解放的主题。
什么时候最爱看电影
一个阶段是我中学的时候。我家在安徽安庆,但我们那儿九十年代几乎就没有电影院了。我妈不让我去录相厅,所以我看电影都是看电视。我近视其实就是看电视看的。当时都是十点以后放,我妈不让我那么晚看电视,我就偷偷跑去看,把声音开得很小,凑近看,后来就近视了。
那时候喜欢都是经典好莱坞的电影。比如伊莉莎白·泰勒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当时中央台上放的泰勒还挺多的。有一次,自己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奥斯卡大观》,封面就是她。
当时在中学班上,有几个同学就是中央台的译制片节目的固定观众,我们会在周六看完后,在周日晚自习一起来讨论,产生很多的共鸣。特别向往古典好莱坞电影里的那种浪漫氛围,因为这种电影会让处于当时环境的我们产生特别透气的感觉。
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在我大学的时候,还有就是工作以后到现在。大学喜欢的就是《乱世佳人》和《重庆森林》了,当时特别喜欢《重庆森林》里面的王菲,她真是太酷了。还有《漩涡之外》,看了后让我激动到要做一本关于黑色电影的书,后来我真的做了《黑色电影》,这是到目前为止我都非常自豪的一本书。
电影的价值
电影在毛泽东时代,几乎覆盖到每一个乡村,我记得在87年之前,只要是在电影院公映的国产的电影,我爸爸基本上都看过。而且他看完之后就会跟我讲,我小时候夜里纳凉的时候,他就会跟我讲一些电影故事。
我们的这个时代实际上就是一个影像的时代,就像以前的人为什么需要读小说、听评书、去剧院看戏一样。而到了现代,电影就成了一种主流的娱乐形式,而且电影在文化当中处于一个焦点的位置,因为它很能体现人的创造性。作为一个大众艺术,电影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参与创造,能够体现现代人所能达到的一个智力的高度。
我想拍的电影故事
我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孩
突然就不来上课了。后来才知道她怀孕了,然后堕胎了。这是我人生当中非常震惊的一件事,让我觉得特别残酷的是,她本来是一个学习成绩好、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一个女孩,因为这件事情休学了,同来之后,因为周围环境的白眼和鄙视,她就离开了学校,很堕落地跑到车站去卖淫。这完全是一种报复,因为她家里不是没钱的那种。后来我看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就觉得电影里面的情绪,那种无名的怒火和突然出现的暴力是非常准确的。
从普通人的层面上看,周彬的际遇堪称传奇。本科就读于浙大,硕士毕业于中科院,周彬的人生本来应该跟化学有关,然而就在求职的时候,这个狂热的影迷看到了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编辑招聘信息,他投去了简历,又奇迹般地中选,成为中国人数并不多的电影书编辑之一。
而且他很快就脱颖而出。高质量的《电影馆》丛书来源于台湾,是世界各国或学术或通俗的各类电影书的集合,《解读电影》《时光中的时光》等,先后在海峡两岸引发轰动。周彬正是大陆版的责编,而且跟台版不同,他还自主开发出了《光影言语》《黑色电影》等一批青出于蓝的新品种。上手不过四五年,周彬就已被行业公认为最优秀的电影书编辑。此后,他转入北京大学出版社。至今已推出了《英格玛·伯格曼》《华语电影工业》《声音》等又一批重磅电影书。
人生的第一部电影
好像是《红衣少女》,记得是安徽台放的,是在九十年代初。印象中还有一部是《失踪的女中学生》,好像都是除了青春期的躁动以外,还有个性解放的主题在里面的电影。因为当时在学校里面的生活让人很压抑,但是艺术作品里面又有很多这种个性解放的主题。
什么时候最爱看电影
一个阶段是我中学的时候。我家在安徽安庆,但我们那儿九十年代几乎就没有电影院了。我妈不让我去录相厅,所以我看电影都是看电视。我近视其实就是看电视看的。当时都是十点以后放,我妈不让我那么晚看电视,我就偷偷跑去看,把声音开得很小,凑近看,后来就近视了。
那时候喜欢都是经典好莱坞的电影。比如伊莉莎白·泰勒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当时中央台上放的泰勒还挺多的。有一次,自己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奥斯卡大观》,封面就是她。
当时在中学班上,有几个同学就是中央台的译制片节目的固定观众,我们会在周六看完后,在周日晚自习一起来讨论,产生很多的共鸣。特别向往古典好莱坞电影里的那种浪漫氛围,因为这种电影会让处于当时环境的我们产生特别透气的感觉。
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在我大学的时候,还有就是工作以后到现在。大学喜欢的就是《乱世佳人》和《重庆森林》了,当时特别喜欢《重庆森林》里面的王菲,她真是太酷了。还有《漩涡之外》,看了后让我激动到要做一本关于黑色电影的书,后来我真的做了《黑色电影》,这是到目前为止我都非常自豪的一本书。
电影的价值
电影在毛泽东时代,几乎覆盖到每一个乡村,我记得在87年之前,只要是在电影院公映的国产的电影,我爸爸基本上都看过。而且他看完之后就会跟我讲,我小时候夜里纳凉的时候,他就会跟我讲一些电影故事。
我们的这个时代实际上就是一个影像的时代,就像以前的人为什么需要读小说、听评书、去剧院看戏一样。而到了现代,电影就成了一种主流的娱乐形式,而且电影在文化当中处于一个焦点的位置,因为它很能体现人的创造性。作为一个大众艺术,电影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参与创造,能够体现现代人所能达到的一个智力的高度。
我想拍的电影故事
我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孩
突然就不来上课了。后来才知道她怀孕了,然后堕胎了。这是我人生当中非常震惊的一件事,让我觉得特别残酷的是,她本来是一个学习成绩好、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一个女孩,因为这件事情休学了,同来之后,因为周围环境的白眼和鄙视,她就离开了学校,很堕落地跑到车站去卖淫。这完全是一种报复,因为她家里不是没钱的那种。后来我看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就觉得电影里面的情绪,那种无名的怒火和突然出现的暴力是非常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