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到底怎么拼读?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昨天在群里看到有老师问这个问题,当时一阵窃喜,因为我曾“研究”过一阵子,今天终于有话题发挥了,虽谈不上专业,也不知对错,仅供交流。
先说图,照片全部拍摄自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1版的新华字典。
几年前我教一年级拼音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惑,听到有学生读yan时拼的是y-an-yan,他说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教的,我当时觉得特别扭,因为我自己当学生时学的是直接读yan,自己教学生时也是直接读yan。我怕自己误人子弟还特地查了一下新华字典后面的《汉语拼音方案》,发现里面其实是有介绍的:
1.声母表里没有把y和w列为声母;
2.韵母表里也没有y和w;
3.韵母表解释(2)说得很清楚,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需要改写,其中ian写成yan。
换句话说,《汉语拼音方案》里说y和w既不是声母,也不是韵母。
可为什么我们会把y和w当作声母来拼读呢?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y-a-ya,y-ao-yao,y-ang-yang的这样教?
我们为什么又不会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教呢?回顾我小时候,好像也没有按《汉语拼音方案》来学啊?这要从《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背景来讨论了。
上世界50年代,我们国家开展了扫盲运动。为了方便汉字注音,《汉语拼音方案》孕育而生。《方案》在当时的学术顶层设计时遵循的是“声韵”双拼原则,即:声母 韵母 声调=音节,但在推广中发现教学有困难,比如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大类,每一类又有好多个,而且数量又不统一,这样的结构形式对于“半工(农)半读”时间有限且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群众而言,学习难度大,因而推广效率低。
有了一线的反馈,学界也开始思考,于是60年代改良后的“声介韵”三拼教学法就出现了,即:声母 介母 韵母 声调=音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将i和u变成了介母参与某些音节的拼读,如韵母ua按《汉语拼音方案》本来是合口呼,要求一口读“蛙”的音,现在变成u-a-ua,和声母h一起拼读就是h-u-a-hua,u就变成了介母。这种把韵母割裂开拼读的教学方法,一下子把35个韵母减少到我们现在主流教学的24个,并且数量有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三个四个一组,就跟背三字经一样,很符合中国人的学习规律,极大地降低了学习者的难度,因而很快得到推广。
虽然这种方法逻辑不强,很多问题也解释不清,但凭空创设的“介母”这个概念,对拼音的初学者而言那就真香了。
反过来,如果完全按汉语拼音方案的教法,不仅小孩子很难理解,甚至连大人也很难。要按《汉语拼音方案》的话,就得这么给一年级学生讲:
1.词连写时为避免音节混淆,需要把没有声母的齐齿呼的介母i改为y;合口呼的介母u改为w;撮口呼在音节前添加y并去掉ü的两点;单独的韵母i,u,ü改为yi,wu,yu……
2. ê作为“爷,月”的韵腹时,去掉上面的^,写作ie üe;
3. zhi chi shi ri和zi ci si的韵母用-i表示,发音和i u ü的i不一样的;
4. uei iou在和声母拼写时,可以省略中间的e和o;
别说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都不见得记住这些规则,所以,后来直接把y(i)和w(u)当作特殊的符号进行拼读教学,它们既可以当声母拼读,又可以大小写互换。
先说图,照片全部拍摄自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1版的新华字典。
几年前我教一年级拼音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惑,听到有学生读yan时拼的是y-an-yan,他说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教的,我当时觉得特别扭,因为我自己当学生时学的是直接读yan,自己教学生时也是直接读yan。我怕自己误人子弟还特地查了一下新华字典后面的《汉语拼音方案》,发现里面其实是有介绍的:
1.声母表里没有把y和w列为声母;
2.韵母表里也没有y和w;
3.韵母表解释(2)说得很清楚,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需要改写,其中ian写成yan。
换句话说,《汉语拼音方案》里说y和w既不是声母,也不是韵母。
可为什么我们会把y和w当作声母来拼读呢?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y-a-ya,y-ao-yao,y-ang-yang的这样教?
我们为什么又不会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教呢?回顾我小时候,好像也没有按《汉语拼音方案》来学啊?这要从《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背景来讨论了。
上世界50年代,我们国家开展了扫盲运动。为了方便汉字注音,《汉语拼音方案》孕育而生。《方案》在当时的学术顶层设计时遵循的是“声韵”双拼原则,即:声母 韵母 声调=音节,但在推广中发现教学有困难,比如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大类,每一类又有好多个,而且数量又不统一,这样的结构形式对于“半工(农)半读”时间有限且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群众而言,学习难度大,因而推广效率低。
有了一线的反馈,学界也开始思考,于是60年代改良后的“声介韵”三拼教学法就出现了,即:声母 介母 韵母 声调=音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将i和u变成了介母参与某些音节的拼读,如韵母ua按《汉语拼音方案》本来是合口呼,要求一口读“蛙”的音,现在变成u-a-ua,和声母h一起拼读就是h-u-a-hua,u就变成了介母。这种把韵母割裂开拼读的教学方法,一下子把35个韵母减少到我们现在主流教学的24个,并且数量有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三个四个一组,就跟背三字经一样,很符合中国人的学习规律,极大地降低了学习者的难度,因而很快得到推广。
虽然这种方法逻辑不强,很多问题也解释不清,但凭空创设的“介母”这个概念,对拼音的初学者而言那就真香了。
反过来,如果完全按汉语拼音方案的教法,不仅小孩子很难理解,甚至连大人也很难。要按《汉语拼音方案》的话,就得这么给一年级学生讲:
1.词连写时为避免音节混淆,需要把没有声母的齐齿呼的介母i改为y;合口呼的介母u改为w;撮口呼在音节前添加y并去掉ü的两点;单独的韵母i,u,ü改为yi,wu,yu……
2. ê作为“爷,月”的韵腹时,去掉上面的^,写作ie üe;
3. zhi chi shi ri和zi ci si的韵母用-i表示,发音和i u ü的i不一样的;
4. uei iou在和声母拼写时,可以省略中间的e和o;
别说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都不见得记住这些规则,所以,后来直接把y(i)和w(u)当作特殊的符号进行拼读教学,它们既可以当声母拼读,又可以大小写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