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外行酿成的炼狱之境(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几天之后,在饥渴的折磨下,许多人因为绝望而精神失常,他们歇斯底里地说着胡话,一个面包师投海自尽了,另有些人想砍断木筏上的绳索,想让所有人一起死,还有些人前去拦阻,这就爆发了激烈的搏斗,受伤的人因为伤口泡在海水里而大声惨叫,有人甚至被扔进了海里……打到最后,木筏上仅剩下27个人,其中15个还有些体能,这15个人做出一个决定,把其余12个人抛进了大海。直至获救的时候,木筏上只有10人幸存……
在经历了大革命和拿破伦当政之后,当时的路易十八好不容易复辟了王位,他不敢严惩与他处在利益共同体中的贵族,又怕此事传扬出去后,自己会受到民众谴责,使王位被动摇,于是心里只想着捂盖子,因而,他只是在报纸上发了一条简讯,又悄悄通过军事法庭不疼不痒地判处船长肖马雷降职和服刑三年,就草草了事。
但是,有两个木筏上的海军船员幸存者对路易十八如此轻描淡写处理这次海难的结果感到非常不满,就向宫廷上书,没想到路易十八不但不理睬,还把这两个人的海军职位也撤掉了。二人忍无可忍,就将船难经过写了出来,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梅杜萨”事故这才为人所知,并轰动了法国内外。
当时,26岁的画家席里柯也看到了那个册子,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他看来,文字的苍白远远不能表现这一悲剧的程度,画面才是最震撼人心的手段。于是,他像记者一样走访了生还者,听他们讲述了这场海难的详细经过,以及当时的真实场景。之后,他用了18个月的时间,画出了《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是一幅巨画,它高491cm,长716cm,它比两个姚明还高,比一般人家的客厅都宽。《梅杜萨之筏》是一幅静默不动的画,却又有着疯狂极致的动感,于不动中显狂动。
我想像着自己正站在卢浮宫宽阔的大厅和又高又广的墙壁面前,看着《梅杜萨之筏》,画上濒死的人物应该都和真人一样大小,这样的尺寸恐怕也是席里柯特意为之,为的就是要让逼真的场景显得更加骇人。如此情景,一定会让我宛如自己正身处无依无靠的汹涌大海上一般,内心升起的必是一种无比可怕的感觉。
在我眼中,绘画的功用是很多样的。有些画适合挂在厅堂里,有些画则不适合,《梅杜萨之筏》就不适合挂在任何有人居住或办公的房子里,因为它真的太可怕了。据说,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曾说:“我真希望能把《梅杜萨之筏》从卢浮宫里剔除出去!我不想看这种东西!”
想不到,安格尔这样的大师也会有和我差不多的脆弱神经。但庆幸的是,即便是路易十八,高踞着一国的王座,也明白自己和围绕着自己的贵族阶层无法悄无声息地让这件事消失,此时路易十八的心中想必还清醒地记着被推上断头台的前辈路易十六,所以正是因为这样的忌惮,最后,路易十八出钱买走了《梅杜萨之筏》,把它送进了卢浮宫,想让这幅画被淹没在这里。如此,后人才能有幸一睹这幅画的惊悚与晦暗。
然而,路易十八默不作声的“补救措施”依旧无法平息民间对王廷的怒火,在1824年复辟王朝的第二位国王查理十世即位后,才过了六年,1830年的时候,法国又发生了七月革命,统治法国240年的波旁王朝宣告终结。
当然,《梅杜萨之筏》所拥有的不仅是吓坏安格尔的可怕气氛,也拥有激励了另一位画家的动感力量,那就是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的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
据说德拉克洛瓦在看过《梅杜萨之筏》后,就像发了疯一样,从此就寻求起了同样的创作方式。还别说,后来德拉克洛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无论是塔状构图、色调还是动态,都很像《梅杜萨之筏》的风格,甚至其260cm×325cm的大规格也颇有一点点前者那种大幅油画的夺目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