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愜意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今天是重阳节,很多同龄人给我发微信,祝贺我们的节日,但年青人一个也没有,包括我的女儿。我没有丝毫的埋怨,因为我们也曾经年轻过,那个时候我们也不记得农历的节日,除了春节、端午和中秋。一晃,我们也是过六十的人了,不禁想起小时候的事,难免让我们现在觉得好笑,其实那也是一种温馨和惬意。
我们一家人,除了父母,还有我们子女五人,大姐差不多比我大九岁,她初中毕业就去参加工作了,小妹一直到小学三年级才从外婆家回到我们家,父亲则常年出差在外,每年至少有半年以上,母亲所在的工厂,距家也有七八里远,还要隔河渡水,差不多一周才能回家一次,所以我们家长期只有三位姐姐和我撑这个家门,而大姐则是常务家长,除了主持全家的日常工作,偶尔也要鞭斥我们几个小的,从而维护全家的安定团结。
再小我也记不清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天早晨起床是让我最痛苦的一件事,每天都有一个姐姐拖我起床,还有一个姐姐打扫卫生,另一个姐姐仓促做饭,好在家里姐姐多。这就是一天的开始,那个时候的早餐可不像现在,想在哪儿吃就在哪儿吃,那个时候必须在家里吃,连馒头稀饭都属于奢侈品,起来的第一件事就要煮饭,起来的迟了可真要饿肚子,还要特别侥幸火灶里的煤火昨晚必须是“阴燃”的,“阴燃”是一种特别的技巧,灶里的火必须是燃的,但又绝对不能让它燃的太旺,不然哪家也买不起那么多的煤不说,半夜起来续煤就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睡眠,倒不用担心一氧化碳中毒,我家住的是木板墙的瓦房,墙上糊了报纸还是四处漏风。早上起来除了漱口洗脸、铺床叠被,还要烧火劈柴、煮饭调羹、刷锅洗碗,可真够我家忙的了。其实姐姐们也才十几岁,而我才六七岁,所以这些家务伙我是不用干的,现在回想起来,她们早晨上学的脸上肯定偶尔有煤灰的污渍,但那个时候谁也别笑谁,谁家的孩子都一样。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时候的“吃”,都说民以食为天,那个时候尤其重要,那可是一个“备战,备荒”的岁月,全社会几乎都没有一个胖子,我们五个儿女一个个养的头齐尾齐、珠园玉润,我觉得最大的功劳就是我们家的那个米桶,因为我爸经常要在外出差,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养了一群儿女的父亲,他的责任就是要让家里一直有米。结果他和老娘在印染厂弄了一个巨大的、西方人那儿常见、东方人罕见的葡萄酒桶似的染料桶,是不是橡木做的我不知道,反正忒结实,直到我结婚他们还在用,那个桶高约1米,直径大概五十公分,反正一袋大米是180斤,装进去还填不满。现在想起来印染厂出品的桶,大概率应该是装化工产品的,他们二个人敢买,我们五个人也敢吃,竟然还吃了20多年,全家七口人,除了老父亲85岁高寿去世,其他人都还健健壮壮活着,真是奇了怪了。
说起吃,我得还说几句,我们那个时候一日三餐,饭是肯定要吃饱的,菜就可以忽略了,主要是各种青菜、腌菜、干菜,吃肉一个月最多两次,所以小时候我做梦最多的就是吃肉,油水自然也寡淡,当然我们的食量就特别大,尤其是我那几个姐姐。最后她们决定改革:为了节食,以后煮饭不用大锅煮,改用饭钵蒸,免得算不清谁吃了多少,最好少吃点,一钵三两,你吃了几钵大家看得一清二楚。结果,可能是因为用饭钵蒸的饭要香得多,大家比用大锅煮饭吃的更多,多的吃了三钵,少的也要吃了两钵,大家伙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也违背了改革的原意,改革很快就终止了。
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深,大概是小学二年级以后的事,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很多的家务活我也要参与了,比如说我放学的早,就要开始做饭了,结果同邻居的几位婆婆撮我,告诉我炒辣椒要剥皮、炒丝瓜不用剥皮、炒菜要放冷油,可想而知那几餐饭的结果,而她们却哈哈大笑,反正我差不多有两个星期没再理她们。但我虽然是一个小学生,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了,哪里会和她们认真,等到她们自己做饭的时候我就呆在她们旁边看,结果等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做菜就不比我的姐姐们差了,现在老了,做饭还是以我为主,我老婆在旁边做准备。
我们一家人,除了父母,还有我们子女五人,大姐差不多比我大九岁,她初中毕业就去参加工作了,小妹一直到小学三年级才从外婆家回到我们家,父亲则常年出差在外,每年至少有半年以上,母亲所在的工厂,距家也有七八里远,还要隔河渡水,差不多一周才能回家一次,所以我们家长期只有三位姐姐和我撑这个家门,而大姐则是常务家长,除了主持全家的日常工作,偶尔也要鞭斥我们几个小的,从而维护全家的安定团结。
再小我也记不清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天早晨起床是让我最痛苦的一件事,每天都有一个姐姐拖我起床,还有一个姐姐打扫卫生,另一个姐姐仓促做饭,好在家里姐姐多。这就是一天的开始,那个时候的早餐可不像现在,想在哪儿吃就在哪儿吃,那个时候必须在家里吃,连馒头稀饭都属于奢侈品,起来的第一件事就要煮饭,起来的迟了可真要饿肚子,还要特别侥幸火灶里的煤火昨晚必须是“阴燃”的,“阴燃”是一种特别的技巧,灶里的火必须是燃的,但又绝对不能让它燃的太旺,不然哪家也买不起那么多的煤不说,半夜起来续煤就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睡眠,倒不用担心一氧化碳中毒,我家住的是木板墙的瓦房,墙上糊了报纸还是四处漏风。早上起来除了漱口洗脸、铺床叠被,还要烧火劈柴、煮饭调羹、刷锅洗碗,可真够我家忙的了。其实姐姐们也才十几岁,而我才六七岁,所以这些家务伙我是不用干的,现在回想起来,她们早晨上学的脸上肯定偶尔有煤灰的污渍,但那个时候谁也别笑谁,谁家的孩子都一样。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时候的“吃”,都说民以食为天,那个时候尤其重要,那可是一个“备战,备荒”的岁月,全社会几乎都没有一个胖子,我们五个儿女一个个养的头齐尾齐、珠园玉润,我觉得最大的功劳就是我们家的那个米桶,因为我爸经常要在外出差,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养了一群儿女的父亲,他的责任就是要让家里一直有米。结果他和老娘在印染厂弄了一个巨大的、西方人那儿常见、东方人罕见的葡萄酒桶似的染料桶,是不是橡木做的我不知道,反正忒结实,直到我结婚他们还在用,那个桶高约1米,直径大概五十公分,反正一袋大米是180斤,装进去还填不满。现在想起来印染厂出品的桶,大概率应该是装化工产品的,他们二个人敢买,我们五个人也敢吃,竟然还吃了20多年,全家七口人,除了老父亲85岁高寿去世,其他人都还健健壮壮活着,真是奇了怪了。
说起吃,我得还说几句,我们那个时候一日三餐,饭是肯定要吃饱的,菜就可以忽略了,主要是各种青菜、腌菜、干菜,吃肉一个月最多两次,所以小时候我做梦最多的就是吃肉,油水自然也寡淡,当然我们的食量就特别大,尤其是我那几个姐姐。最后她们决定改革:为了节食,以后煮饭不用大锅煮,改用饭钵蒸,免得算不清谁吃了多少,最好少吃点,一钵三两,你吃了几钵大家看得一清二楚。结果,可能是因为用饭钵蒸的饭要香得多,大家比用大锅煮饭吃的更多,多的吃了三钵,少的也要吃了两钵,大家伙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也违背了改革的原意,改革很快就终止了。
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深,大概是小学二年级以后的事,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很多的家务活我也要参与了,比如说我放学的早,就要开始做饭了,结果同邻居的几位婆婆撮我,告诉我炒辣椒要剥皮、炒丝瓜不用剥皮、炒菜要放冷油,可想而知那几餐饭的结果,而她们却哈哈大笑,反正我差不多有两个星期没再理她们。但我虽然是一个小学生,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了,哪里会和她们认真,等到她们自己做饭的时候我就呆在她们旁边看,结果等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做菜就不比我的姐姐们差了,现在老了,做饭还是以我为主,我老婆在旁边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