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养成记》细节满满,非常好看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俗女养成记》算不上新剧,它2019年8月就在台湾华视主频道播出了。
我是在周围朋友的一再安利下,刚刚追完了第一季。第一季不长,只有10集。
然后我就不可救药地爱上这部剧了,准备看完第二季再二刷。
我为什么没有在朋友刚开始安利的时候追剧呢?我想了想,可能是因为这个剧名吧。直到现在,我还是不喜欢《俗女养成记》这个剧名,但我太喜欢它的剧情了。
看剧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忆起韩剧《请回答1988》。在我眼里,两部剧的气质是相似的,喜欢《请回答1988》的人,大概率也会喜欢《俗女养成记》。
《俗女养成记》是由作家江鹅的同名散文集改编的。既是散文,剧中情节自然更真实些,基本是江鹅生活经历的再现。很多人都会从中回忆起曾经的生活,曾经的自己,进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剧中讲述了39岁的陈嘉玲,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还丢了工作,是成人世界里看似失败的“俗女”。她返回台南老家,在与家人的相处过程中慢慢找回自己,开始和“俗气”的自己和解。
不知道是两地对“俗女”的理解有异,还是我自己对“俗女”的理解有误,在我的理解中,“俗女”指的是生活中那类俗不可耐的女人,庸俗,大嘴巴,爱对别人指手画脚,自我感觉良好,让人极端厌恶,只能畏而远之……反正这是一个标准的贬义词。
剧中的主人公陈嘉玲就是剧名中的“俗女”。可她那是俗女啊?她不过是世俗世界里不怎么成功的女性而已,也就是说,她其实是这个世界绝大多数普通女性中的一个代表,她就是很多普通女性自己。
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理解上的偏差,让我差点和这部剧失之交臂。好在我和它最终没有错过。
我喜欢这部剧,首先是喜欢它的情节,尤其喜欢它里边满满的细节,那是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人情世故。这一切我们曾经拥有过,曾经非常熟悉,但一路走来,却似乎随走随失,如今只能在记忆中、在文学中、在影视中重温了。
这种感觉,让我在浓浓的回忆中,不觉产生了深深的惆怅。
这是一部让人笑又让人哭的剧。
陈嘉玲的家在台南,经营一个中药铺。她和弟弟跟着父母、阿公阿嬷一起生活。她后来去台北上大学,留在台北打拼了近20年,39岁又回到了家乡。生活似乎画了一个圈,她又回到了起点。
谁也不能说从离开家乡到39岁再回到家乡的这些年就是白过,就毫无意义。这就是陈嘉玲的人生,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看似失败的陈嘉玲39年的人生中,有很多很多美好的细节,这些细节极具生活化,深深打动了我。
陈嘉玲拒绝了即将到来的婚礼,又失去了工作,她的弟弟陈嘉明接她回家过年。她在车上发疯,歇斯底里,陈嘉明对这个姐姐无可奈何。陈嘉玲对陈嘉明发出了灵魂拷问:我这个样子,老了以后能靠谁呢?陈嘉明满脸无奈、却轻飘飘地回答了一句:我给你靠好啦。
我就被陈嘉明这句轻飘飘的话感动得稀里哗啦。
这对姐弟生活中打打闹闹,姐姐总是欺负弟弟,但这种姐弟情谊实在太动人了。
阿嬷要参加唱歌比赛,整天在家练习。她唱得太难听了,所有家人都不堪其扰,陈嘉玲和爸爸妈妈去抗议。
先出马的爸爸面对阿嬷败下阵来,口是心非地把阿嬷的歌技夸上天,夸得本来不自信的阿嬷直接找不到北了。
接着出马的妈妈也好不到哪里去,她直接重蹈了爸爸的覆辙。
陈嘉玲也改变了,她不再讨厌阿嬷练歌制造出来的噪音了,而是严格地帮着阿嬷练习。
我是在周围朋友的一再安利下,刚刚追完了第一季。第一季不长,只有10集。
然后我就不可救药地爱上这部剧了,准备看完第二季再二刷。
我为什么没有在朋友刚开始安利的时候追剧呢?我想了想,可能是因为这个剧名吧。直到现在,我还是不喜欢《俗女养成记》这个剧名,但我太喜欢它的剧情了。
看剧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忆起韩剧《请回答1988》。在我眼里,两部剧的气质是相似的,喜欢《请回答1988》的人,大概率也会喜欢《俗女养成记》。
《俗女养成记》是由作家江鹅的同名散文集改编的。既是散文,剧中情节自然更真实些,基本是江鹅生活经历的再现。很多人都会从中回忆起曾经的生活,曾经的自己,进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剧中讲述了39岁的陈嘉玲,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还丢了工作,是成人世界里看似失败的“俗女”。她返回台南老家,在与家人的相处过程中慢慢找回自己,开始和“俗气”的自己和解。
不知道是两地对“俗女”的理解有异,还是我自己对“俗女”的理解有误,在我的理解中,“俗女”指的是生活中那类俗不可耐的女人,庸俗,大嘴巴,爱对别人指手画脚,自我感觉良好,让人极端厌恶,只能畏而远之……反正这是一个标准的贬义词。
剧中的主人公陈嘉玲就是剧名中的“俗女”。可她那是俗女啊?她不过是世俗世界里不怎么成功的女性而已,也就是说,她其实是这个世界绝大多数普通女性中的一个代表,她就是很多普通女性自己。
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理解上的偏差,让我差点和这部剧失之交臂。好在我和它最终没有错过。
我喜欢这部剧,首先是喜欢它的情节,尤其喜欢它里边满满的细节,那是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人情世故。这一切我们曾经拥有过,曾经非常熟悉,但一路走来,却似乎随走随失,如今只能在记忆中、在文学中、在影视中重温了。
这种感觉,让我在浓浓的回忆中,不觉产生了深深的惆怅。
这是一部让人笑又让人哭的剧。
陈嘉玲的家在台南,经营一个中药铺。她和弟弟跟着父母、阿公阿嬷一起生活。她后来去台北上大学,留在台北打拼了近20年,39岁又回到了家乡。生活似乎画了一个圈,她又回到了起点。
谁也不能说从离开家乡到39岁再回到家乡的这些年就是白过,就毫无意义。这就是陈嘉玲的人生,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看似失败的陈嘉玲39年的人生中,有很多很多美好的细节,这些细节极具生活化,深深打动了我。
陈嘉玲拒绝了即将到来的婚礼,又失去了工作,她的弟弟陈嘉明接她回家过年。她在车上发疯,歇斯底里,陈嘉明对这个姐姐无可奈何。陈嘉玲对陈嘉明发出了灵魂拷问:我这个样子,老了以后能靠谁呢?陈嘉明满脸无奈、却轻飘飘地回答了一句:我给你靠好啦。
我就被陈嘉明这句轻飘飘的话感动得稀里哗啦。
这对姐弟生活中打打闹闹,姐姐总是欺负弟弟,但这种姐弟情谊实在太动人了。
阿嬷要参加唱歌比赛,整天在家练习。她唱得太难听了,所有家人都不堪其扰,陈嘉玲和爸爸妈妈去抗议。
先出马的爸爸面对阿嬷败下阵来,口是心非地把阿嬷的歌技夸上天,夸得本来不自信的阿嬷直接找不到北了。
接着出马的妈妈也好不到哪里去,她直接重蹈了爸爸的覆辙。
陈嘉玲也改变了,她不再讨厌阿嬷练歌制造出来的噪音了,而是严格地帮着阿嬷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