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秋雨里挖呀挖呀挖……(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上了年纪的人,反而对花草树木多了几份用心。我曾去过徐悲鸿女儿徐静雯教授家中几次,她家是一所大学里一栋二层独栋小楼。她先生曾担任这所大学副校长,坐在书房书桌前读书,每次见到我时,都起身冲我笑笑。冬日阳光从窗户斜照在他的脸上,笑容很慈祥、好温暖。他们家每个房间都放一两盆盆景。徐静雯说这些盆景都养了许多年,成了他们晚年最好的陪伴。院中有丛竹子,有棵枇杷树。她说爸爸生前喜欢画竹与枇杷,栽此也是种怀念吧。
我从城里回到江南山中,妻子几次催问我什么时候有空去挖树?我都默不作声,读书写作间隙,清理自家院子杂草枯枝,择合适位置挖了几个坑,灌水湿土。每次都累出一身大汗,也不提去葫芦塘对岸人家挖树的事情。
我在等一场秋雨,就像很多人年轻时候等远方恋人的书信一样。
昨天早晨,我在院里读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里面收集了他上世纪九十年代间作的七十篇散文。据称是“中文写作的垂范之作”,用一本书创造了一个家乡。看人家吃豆腐牙齿快,反复揣摸后,觉得自己这几年在山中所作收录进《葫芦塘》的七十余篇散文,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七月下旬动笔修改长篇小说前,我花费两个月对这些文章梳理、润色,再回读时依然很是心动,可还是克制不急着出版,先放一放。今年,我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两部散文集,共计四十多万字了。全靠同学和友人的资助,特别是鹿雨的无私帮助与支持,让我铭记在心。若再多出版书,与世不知有无益处,于己倒真成了负担。
江南文友汪皖平今早来信说:路遥划完《平凡的世界》最后一个句号,将圆珠笔扔向窗外,说:“去他妈的,文学。”他获茅盾文学奖时,打电话让在外出差的弟弟速回来,帮他凑路费进京领奖。弟弟愁肠百结说,你可不能获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了,我凑不出来美元让你出国领奖的。路遥四十二岁死了,用不着麻烦弟弟了。农民耕田吃粮过日子,我闲在山中不舍昼夜写作,再苦再累也不会骂文学“去你妈的”。我知道文学不能当饭吃,趁能写时就写吧,文章与书稿放柜子里总不会问我要饭吃。
吃早饭时,我查看青阳天气:秋雨要来九华山中,连下好几天呢。我告诉妻子:去挖树。她忙找齐铁镐、铁锹与撬杠,推着板车去葫芦塘对岸人家。
我算是喜欢体育锻炼的,要问我什么运动最能锻炼身体,我会首推:挖树。挖树极需要体力与耐力,挖得你一身大汗时,树身依然纹丝不动;挖得精疲力尽时,还不知道竟究是哪一条主根不肯舍离故土。
我们跟邻居打过招呼后,先挖的是一棵腊梅树,树高二楼,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开挖远比我以前挖的树要难。树身一侧紧挨着游泳池,铁镐用尖头一点点掏土,往深处掏,到后来只能用手抠土。带去的一水瓶水喝光了,汗透衣裤。妻子在一旁说要不回家歇歇,明天再来挖?凭以前的经验,挖到最难以坚持的时候,两强相遇勇者胜,再坚持五分钟就可能别开生面。
无数个五分钟坚持下来,腊梅树终于动了芯。妻子喊来环卫、家政一群男女,竹杠、麻绳、尼龙布全用上了,众人发一声喊,将腊梅树拖离了故土,搬上板车。这情景让我想起从前农村嫁姑娘出门时的场景,养大的姑娘离别娘家时都是万般不舍的,原本一家人往后就成了亲戚。我握车把手往前走,众人在后面托着树枝推,却越走越重,前所未有。有细心人喊:“两只车胎全瘪了”。新娘上了轿,只有往前抬着走了。我们硬是这样将这株大腊梅树移到了何园,妥妥当当的移栽进挖好的坑窝里。
当天下午,秋雨如约而至。爽爽的秋雨里,有点点凉意。我在书房沏上一壶茶,文学先放下,凭临窗户,欣赏这窗户下面新栽的腊梅花,总觉得“补秋”补得恰到妙处。以往的冬夜里,我独自在山间清冷的屋里写作,小狗阳阳乖巧地卧在脚边,给我许多温暖与感动。往后的严冬寒夜,写作累了困了,开窗嗅嗅窗外这株腊梅花的香味,会让我在文学的寂寞旅作中“再坚持五分钟”。
秋意凉,冬季随后就要到了。再难再苦,我也要坚持给这缝缝补补的人世间增一缕香,添一份暖。
我从城里回到江南山中,妻子几次催问我什么时候有空去挖树?我都默不作声,读书写作间隙,清理自家院子杂草枯枝,择合适位置挖了几个坑,灌水湿土。每次都累出一身大汗,也不提去葫芦塘对岸人家挖树的事情。
我在等一场秋雨,就像很多人年轻时候等远方恋人的书信一样。
昨天早晨,我在院里读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里面收集了他上世纪九十年代间作的七十篇散文。据称是“中文写作的垂范之作”,用一本书创造了一个家乡。看人家吃豆腐牙齿快,反复揣摸后,觉得自己这几年在山中所作收录进《葫芦塘》的七十余篇散文,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七月下旬动笔修改长篇小说前,我花费两个月对这些文章梳理、润色,再回读时依然很是心动,可还是克制不急着出版,先放一放。今年,我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两部散文集,共计四十多万字了。全靠同学和友人的资助,特别是鹿雨的无私帮助与支持,让我铭记在心。若再多出版书,与世不知有无益处,于己倒真成了负担。
江南文友汪皖平今早来信说:路遥划完《平凡的世界》最后一个句号,将圆珠笔扔向窗外,说:“去他妈的,文学。”他获茅盾文学奖时,打电话让在外出差的弟弟速回来,帮他凑路费进京领奖。弟弟愁肠百结说,你可不能获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了,我凑不出来美元让你出国领奖的。路遥四十二岁死了,用不着麻烦弟弟了。农民耕田吃粮过日子,我闲在山中不舍昼夜写作,再苦再累也不会骂文学“去你妈的”。我知道文学不能当饭吃,趁能写时就写吧,文章与书稿放柜子里总不会问我要饭吃。
吃早饭时,我查看青阳天气:秋雨要来九华山中,连下好几天呢。我告诉妻子:去挖树。她忙找齐铁镐、铁锹与撬杠,推着板车去葫芦塘对岸人家。
我算是喜欢体育锻炼的,要问我什么运动最能锻炼身体,我会首推:挖树。挖树极需要体力与耐力,挖得你一身大汗时,树身依然纹丝不动;挖得精疲力尽时,还不知道竟究是哪一条主根不肯舍离故土。
我们跟邻居打过招呼后,先挖的是一棵腊梅树,树高二楼,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开挖远比我以前挖的树要难。树身一侧紧挨着游泳池,铁镐用尖头一点点掏土,往深处掏,到后来只能用手抠土。带去的一水瓶水喝光了,汗透衣裤。妻子在一旁说要不回家歇歇,明天再来挖?凭以前的经验,挖到最难以坚持的时候,两强相遇勇者胜,再坚持五分钟就可能别开生面。
无数个五分钟坚持下来,腊梅树终于动了芯。妻子喊来环卫、家政一群男女,竹杠、麻绳、尼龙布全用上了,众人发一声喊,将腊梅树拖离了故土,搬上板车。这情景让我想起从前农村嫁姑娘出门时的场景,养大的姑娘离别娘家时都是万般不舍的,原本一家人往后就成了亲戚。我握车把手往前走,众人在后面托着树枝推,却越走越重,前所未有。有细心人喊:“两只车胎全瘪了”。新娘上了轿,只有往前抬着走了。我们硬是这样将这株大腊梅树移到了何园,妥妥当当的移栽进挖好的坑窝里。
当天下午,秋雨如约而至。爽爽的秋雨里,有点点凉意。我在书房沏上一壶茶,文学先放下,凭临窗户,欣赏这窗户下面新栽的腊梅花,总觉得“补秋”补得恰到妙处。以往的冬夜里,我独自在山间清冷的屋里写作,小狗阳阳乖巧地卧在脚边,给我许多温暖与感动。往后的严冬寒夜,写作累了困了,开窗嗅嗅窗外这株腊梅花的香味,会让我在文学的寂寞旅作中“再坚持五分钟”。
秋意凉,冬季随后就要到了。再难再苦,我也要坚持给这缝缝补补的人世间增一缕香,添一份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