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是你吗?不是你吗?(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在书里,经常伴你身边、和你情同手足的,就是桑树。桑梓,多熟悉的词,那是故乡啊。
远在东汉时期,桑梓就指家乡了。张衡在《南都赋》中写道:“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
那么,在为数众多的树种中,我们的古人为什么偏偏会选中桑、梓这两种树来指称故乡呢?
古代,桑、梓是两种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树。桑树的叶可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制造器具,皮可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材料。此外,梓树还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
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
《诗·小雅·小弁》中即有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家族的墓地也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也经常栽种梓树。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曾对使者说过这样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
三国时期的女诗人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有这样的诗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柳宗元在《闻黄鹂》中写道:“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
这样的用法在古人的诗文中很是常见。
在古人心中,分枝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毛泽东有一首七绝,题目是《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很多人都知道,尤其是后两句,更是为人称道。这里边的桑梓,指的还是家乡。
看着电脑里的图片,脑补着墙外的真身,我一个劲在心里检讨,怪自己有眼无珠,十年之久居然没有认出你来。
不过,既然已经知道了你,我暗暗发誓,从今天起,我一定会关注你的一切,关注你在一年的春夏秋冬里不同的身姿和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突然,我在电脑上看到一个标题,怎么区分楸树和梓树,一好奇,就点进去看了。
难道,我看到的是楸树而不是梓树?楸树的花才是粉色的?梓树的花是白色的?还有高度的区分、叶子形状的不同。可是,两种树得放在一起比对,才有可能真正辨识清楚啊。
为了彻底搞明白,我看了一篇又一篇各种各样的文字,发现那些文字的主人好像也像我一样糊里糊涂。
然后,我又一次迷失了自己,脑子里的问号排着队一排排地闪过:
你到底是梓树还是楸树呢?
你当然不会回答我。
唉,本以为搞清楚了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没想到问号还是问号,不过从好的方面来看,范围毕竟缩小了,从茫茫树木的海洋里变成了两种树木的区分,难度小多了。
我将继续寻找答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