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厚德 永志怀念(3)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母亲在我上小学时,被学校邀请为贫农代表,为各年级学生忆苦思甜搞爱国主义教育,那次母亲在我们年级讲台上,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讲述解放前旧社会的苦难,解放后新社会的甘甜,尤其讲到日寇暴行时,泪花闪烁,情感激动,她说感谢毛主席大救星,感谢共产党的好领导,使得同学们幼小的心灵受到启迪,同时,还赢得了师生们阵阵掌声。去年,我小学的同学们聚了一次,有人还提到了当年我母亲讲课的情境,虽然已过去半个世纪,但大家还记忆犹新。
勤俭持家
母亲一生辛劳,在连年累岁围着磨台、井台、锅台转的过程中,操持着全家的柴米油盐,忙家务、干农活,里外都是一把好手,尤其是父亲(曾经当了多年铁路工人,1961年,由于国家精简城市人员,下放回村务农)在外工作的数年间,耕种锄耪、采摘收割,碾米磨面,缝棉做单等全套活都干,样样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遇上好年头,全家人能够欢欢喜喜地过个年。母亲一进腊月就早做准备,年底料理出各种美食,先挑选品相好的,除了给奶奶送,还留着正月里待客用,我小时候去串亲,都是提着篮拿着筐子,装满红胭脂馒头做礼品。
碰到年景差的时候,磨难就更多。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回,母亲因长针针疮吃错了药,胖鼻子肿脸眼睛突,失语不会说话,病情十分危险,父亲因在外地工作没在家,9岁的姐姐哭着四处找人求救,跑着赶来的大叔叔带着母亲找医生,经过多次诊治,数天后终于好转,母亲开口第一句话惊人:“小瓮里还藏着点麦子”,相当于危重病人宣告银行密码交待后事,对于只有在大年初一才能吃上白面的年月,这几斤麦子成了母亲精打细算存储的“巨大财富”,有了这“镇宅之宝”,不光带来希望,关键时还能救命。
小时候,母亲曾带我到张段固收购站交过干净退色的旧衣服,换回的钱,抽出2分给我买两块糖。童年的记忆中,母亲白天下地,晚上点灯熬油做针线活。为了让我们过年都穿上新衣,母亲夜间飞针走线赶着做,一直忙碌几个月。记得5岁那年初一,我穿上新的枣红粗布棉袄棉裤,高兴得飞跑到大街上,欢天喜地的串门嬉笑玩耍,和小伙伴们追逐打闹,邻居们笑问是什么料呀?天真的我美滋滋地告诉人家“核桃呢的”,为有这么高级的“洋布”衣裳而自豪!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还很艰苦。随着大哥结婚后四个孩子陆续降生,家里负担更沉重了。为了全家十几口人的生计,母亲总是天不明就烧火做饭,除了打理一大家子的日常生活,还要照看四个孙辈,以便抽出更多的人手去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尽管如此,由于家里孩子多,劳力少,每年还要倒贴钱给生产队。有一年,还把使用着的家具以物顶钱贴出去了。家里常年喂着奶羊,好用羊奶给母乳不够的双胞胎侄子侄女充饥。母亲带着几个孙辈,准备着一日三餐,忙里忙外团团转,面对小孩儿们这个打闹、那个哭叫,鸭嘎猪哼羊咩咩,鸡飞狗跳燕垒窝,性情温和的母亲都是不急不躁。为了给母亲分担点儿,我放学后总是背着筐、牵着羊去村西木刀沟里,一边放羊,一边砍草,天黑回家后,还在灶台帮着烧火或领孩子。
全力相夫
父亲是位远近有名的好木匠,除了去生产队劳动,常利用晚上做家庭用的柜、橱、桌、椅、櫈、锅盖、风箱等。之后,母亲和父亲就去正定诸福屯、北苏、郭庄、前北焦、无极、张段固等地赶集去卖,大早起出门,提前一二个时辰到集上摆摊占地儿,等待开集招揽生意,中午他们舍不得买饭,经常站一天、饿一天,省下钱来补贴家用。记得小时候,母亲给父亲搭手做木工活儿,那时前半夜几乎没电,要等到后半夜来电起来干活,由于当时政策不允许加工和经营,怕被人看见灯光,就用被子将窗户遮挡严实。有一次,我一觉儿醒来,发现俩大人又累又困烧水喝,以为他们正喝疙瘩汤,迷糊中也说喝,母亲便递过来,一碗白开水,令我好惭愧!
勤俭持家
母亲一生辛劳,在连年累岁围着磨台、井台、锅台转的过程中,操持着全家的柴米油盐,忙家务、干农活,里外都是一把好手,尤其是父亲(曾经当了多年铁路工人,1961年,由于国家精简城市人员,下放回村务农)在外工作的数年间,耕种锄耪、采摘收割,碾米磨面,缝棉做单等全套活都干,样样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遇上好年头,全家人能够欢欢喜喜地过个年。母亲一进腊月就早做准备,年底料理出各种美食,先挑选品相好的,除了给奶奶送,还留着正月里待客用,我小时候去串亲,都是提着篮拿着筐子,装满红胭脂馒头做礼品。
碰到年景差的时候,磨难就更多。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回,母亲因长针针疮吃错了药,胖鼻子肿脸眼睛突,失语不会说话,病情十分危险,父亲因在外地工作没在家,9岁的姐姐哭着四处找人求救,跑着赶来的大叔叔带着母亲找医生,经过多次诊治,数天后终于好转,母亲开口第一句话惊人:“小瓮里还藏着点麦子”,相当于危重病人宣告银行密码交待后事,对于只有在大年初一才能吃上白面的年月,这几斤麦子成了母亲精打细算存储的“巨大财富”,有了这“镇宅之宝”,不光带来希望,关键时还能救命。
小时候,母亲曾带我到张段固收购站交过干净退色的旧衣服,换回的钱,抽出2分给我买两块糖。童年的记忆中,母亲白天下地,晚上点灯熬油做针线活。为了让我们过年都穿上新衣,母亲夜间飞针走线赶着做,一直忙碌几个月。记得5岁那年初一,我穿上新的枣红粗布棉袄棉裤,高兴得飞跑到大街上,欢天喜地的串门嬉笑玩耍,和小伙伴们追逐打闹,邻居们笑问是什么料呀?天真的我美滋滋地告诉人家“核桃呢的”,为有这么高级的“洋布”衣裳而自豪!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还很艰苦。随着大哥结婚后四个孩子陆续降生,家里负担更沉重了。为了全家十几口人的生计,母亲总是天不明就烧火做饭,除了打理一大家子的日常生活,还要照看四个孙辈,以便抽出更多的人手去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尽管如此,由于家里孩子多,劳力少,每年还要倒贴钱给生产队。有一年,还把使用着的家具以物顶钱贴出去了。家里常年喂着奶羊,好用羊奶给母乳不够的双胞胎侄子侄女充饥。母亲带着几个孙辈,准备着一日三餐,忙里忙外团团转,面对小孩儿们这个打闹、那个哭叫,鸭嘎猪哼羊咩咩,鸡飞狗跳燕垒窝,性情温和的母亲都是不急不躁。为了给母亲分担点儿,我放学后总是背着筐、牵着羊去村西木刀沟里,一边放羊,一边砍草,天黑回家后,还在灶台帮着烧火或领孩子。
全力相夫
父亲是位远近有名的好木匠,除了去生产队劳动,常利用晚上做家庭用的柜、橱、桌、椅、櫈、锅盖、风箱等。之后,母亲和父亲就去正定诸福屯、北苏、郭庄、前北焦、无极、张段固等地赶集去卖,大早起出门,提前一二个时辰到集上摆摊占地儿,等待开集招揽生意,中午他们舍不得买饭,经常站一天、饿一天,省下钱来补贴家用。记得小时候,母亲给父亲搭手做木工活儿,那时前半夜几乎没电,要等到后半夜来电起来干活,由于当时政策不允许加工和经营,怕被人看见灯光,就用被子将窗户遮挡严实。有一次,我一觉儿醒来,发现俩大人又累又困烧水喝,以为他们正喝疙瘩汤,迷糊中也说喝,母亲便递过来,一碗白开水,令我好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