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人文精神(4)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图片
三、公平法制精神
共利弊则平,齐规矩则制。有法不遵则法溃,有平无法则平倾。公平维护法制,法制保障公平。公平无法制,则须臾失衡;法制不公平,则转瞬滋乱。汉文帝所谓:“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即立正矫枉,禁恶扬善。
立法适情,执法公正。赤壁之战后,刘备大业陡然呈欣欣转机,遂进取西川,攻克成都。实现预设目标——跨有荆、益。马上能开疆拓境,马下须治理稳基。诸葛亮迅疾对蜀地开启大战大乱之整治。诸葛亮针对刘璋据天府之土、施累世之恩、互相奉承、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暗弱不立之弊端,“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推行严明法制,依法治国。乱世重宽容,驰世用重典。“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法绳曲直,务执公平。“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立法肃正,是非界定,威刑严律,明正典型。诸葛亮与法正、伊籍、刘巴、李严共制订蜀科。又制订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有功则赏荣,有过则罚辱。纲纪科目既设,重在践行,若践行不严正,则形同废纸、尽失公信。
诸葛亮依法必严,执法必公,“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昭著“法”之公正、严明、公平属性。廖立夜郎自大、自视甚高,不满所居官位,恣意诽谤先君、毀谩众臣,纷乱朝政。诸葛亮为排除滋扰,谐洽臣工,同接兰心,精诚辅国,将身居长水校尉高官的廖立废黜为平民,且流放于边鄙荒境汶山郡。李严与诸葛亮同为白帝城托孤重臣,后因诸葛亮五出北伐运粮不济,矫诏退兵,致使前线大军中途弃机而反。又百般粉饰委过,终至曲尽情露,首肯欺罔罪责。李严虽宿将重臣、朝廷注望,诸葛亮同样将其削废为平民,流放于边远山僻梓潼郡。后来,诸葛亮病逝军中,二人闻讯,廖立垂泣而叹息,李严郁闷而悲死。晋人习凿齿曾赞论:“昔管氏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
水镜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习凿齿之赞,精准切洽,精美得体。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给事中樊建说:“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晋武帝司马炎对爷爷司马懿的老对手诸葛亮钦敬之意沛然于心,神慕之憾怅然于口。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为政莫若至公。昔诸葛亮窜廖立、李严于南夷,亮卒而立、严皆悲泣,有死者,非至公莫能如是乎!朕既慕前世之明君,卿等不可不法前世之贤相也!”唐太宗对诸葛亮感佩之情溢于言表,倾慕之意嘱于辅臣。公则共,共则平,唐太宗告诫大臣当以诸葛亮为楷模,公心光德,正身履道。唐太宗曾言:“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
诸葛亮理蜀汉十年,不赦而蜀大化。”赞誉诸葛亮执法如山,恪守法制尊严,不以权乱法,以势败律。马谡为诸葛亮亲密幕僚,诸葛亮南征时,马谡献谋攻心为上、德柔远人,诸葛亮深为赞赏、采纳,指挥若定,如愿以偿。后一出祁山,马谡刚愎自用,违抗军令,失利街亭。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斩杀了马谡,以彰著法不容情之公正。因诸葛亮“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致使无论高低贵贱都忘我工作、尽忠职守。
依法治国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之基石,法制公平也是社会文明之标志。法制既是社会和谐、人心和顺、满意怨怏之风标,更是政权长治久安之法宝。随着民智跃升,社会文明昌荣,公平公正日益彰显人民对生命尊严之追求。而这种精神需求,又只能立足于法制之确立和法理之精神。我们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执政效能全面完善法制建设,修改或新设法律法条,以适应盛世兴业之需、文明进步之望。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任何时代,或纷繁世事出乎不意之前,法制条文出乎已然之后,先乱而后理,总呈民众怨郁;或法律虽设,执行不力,威禁疲弱,众无畏而易犯难;或法理虽明,执法不公,因人析律,因权肆义,败坏法律公信。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立法须顺应时代特征,与时俱变,符合大众期许,体现大道公理;执法须哀矜而勿喜,从主观、客观触犯动机上甄别严毅、宽容,昭示惩前毖后之大义。
三、公平法制精神
共利弊则平,齐规矩则制。有法不遵则法溃,有平无法则平倾。公平维护法制,法制保障公平。公平无法制,则须臾失衡;法制不公平,则转瞬滋乱。汉文帝所谓:“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即立正矫枉,禁恶扬善。
立法适情,执法公正。赤壁之战后,刘备大业陡然呈欣欣转机,遂进取西川,攻克成都。实现预设目标——跨有荆、益。马上能开疆拓境,马下须治理稳基。诸葛亮迅疾对蜀地开启大战大乱之整治。诸葛亮针对刘璋据天府之土、施累世之恩、互相奉承、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暗弱不立之弊端,“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推行严明法制,依法治国。乱世重宽容,驰世用重典。“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法绳曲直,务执公平。“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立法肃正,是非界定,威刑严律,明正典型。诸葛亮与法正、伊籍、刘巴、李严共制订蜀科。又制订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有功则赏荣,有过则罚辱。纲纪科目既设,重在践行,若践行不严正,则形同废纸、尽失公信。
诸葛亮依法必严,执法必公,“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昭著“法”之公正、严明、公平属性。廖立夜郎自大、自视甚高,不满所居官位,恣意诽谤先君、毀谩众臣,纷乱朝政。诸葛亮为排除滋扰,谐洽臣工,同接兰心,精诚辅国,将身居长水校尉高官的廖立废黜为平民,且流放于边鄙荒境汶山郡。李严与诸葛亮同为白帝城托孤重臣,后因诸葛亮五出北伐运粮不济,矫诏退兵,致使前线大军中途弃机而反。又百般粉饰委过,终至曲尽情露,首肯欺罔罪责。李严虽宿将重臣、朝廷注望,诸葛亮同样将其削废为平民,流放于边远山僻梓潼郡。后来,诸葛亮病逝军中,二人闻讯,廖立垂泣而叹息,李严郁闷而悲死。晋人习凿齿曾赞论:“昔管氏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
水镜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习凿齿之赞,精准切洽,精美得体。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给事中樊建说:“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晋武帝司马炎对爷爷司马懿的老对手诸葛亮钦敬之意沛然于心,神慕之憾怅然于口。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为政莫若至公。昔诸葛亮窜廖立、李严于南夷,亮卒而立、严皆悲泣,有死者,非至公莫能如是乎!朕既慕前世之明君,卿等不可不法前世之贤相也!”唐太宗对诸葛亮感佩之情溢于言表,倾慕之意嘱于辅臣。公则共,共则平,唐太宗告诫大臣当以诸葛亮为楷模,公心光德,正身履道。唐太宗曾言:“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
诸葛亮理蜀汉十年,不赦而蜀大化。”赞誉诸葛亮执法如山,恪守法制尊严,不以权乱法,以势败律。马谡为诸葛亮亲密幕僚,诸葛亮南征时,马谡献谋攻心为上、德柔远人,诸葛亮深为赞赏、采纳,指挥若定,如愿以偿。后一出祁山,马谡刚愎自用,违抗军令,失利街亭。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斩杀了马谡,以彰著法不容情之公正。因诸葛亮“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致使无论高低贵贱都忘我工作、尽忠职守。
依法治国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之基石,法制公平也是社会文明之标志。法制既是社会和谐、人心和顺、满意怨怏之风标,更是政权长治久安之法宝。随着民智跃升,社会文明昌荣,公平公正日益彰显人民对生命尊严之追求。而这种精神需求,又只能立足于法制之确立和法理之精神。我们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执政效能全面完善法制建设,修改或新设法律法条,以适应盛世兴业之需、文明进步之望。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任何时代,或纷繁世事出乎不意之前,法制条文出乎已然之后,先乱而后理,总呈民众怨郁;或法律虽设,执行不力,威禁疲弱,众无畏而易犯难;或法理虽明,执法不公,因人析律,因权肆义,败坏法律公信。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立法须顺应时代特征,与时俱变,符合大众期许,体现大道公理;执法须哀矜而勿喜,从主观、客观触犯动机上甄别严毅、宽容,昭示惩前毖后之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