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望晴岚有遗篇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天际轮回,斯人已去,站在古老的唐楸树下,高望寺,高望晴岚,雾霭重重,景色依旧,回望古寺前世,那些遥远的深不可测的过往,已湮没在了历史的风烟中,而现在的这些新砖新瓦,也只能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再渐渐沉淀成深沉的颜色。此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又会有多少曲折的故事发生?只是觉得,我们在这浩渺的天地间,真的小如蝼蚁……
高望晴岚有遗篇
秦麓渭畔起烟岚,绿树层层入云端;
眼底难收千里景,高望寺里去参禅。
—–清代扶风知县毛士储
在扶风县城西南约十公里的午井镇高望寺塬上,有一片神奇的土地。每逢雨后初晴,站高俯瞰,只见田野岚色光带,缕缕飘散,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缭绕天际,幻如神山仙境。而且每每这时,回身南望,秦岭山腰,也霞光五彩,积雪覆顶,秀丽奇瑰,望之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就是扶风著名的八景之一“高望晴岚”。而高望寺,这座在扶风负有盛名的古寺,就座落于这片景色秀美的高岗之上。
高望寺始建于唐末,盛于宋,距离今已有八百年历史。九十年代初,我有幸在这座寺院改建的初级中学读过一个多月书。印象里那时的高望寺中学,已经看不到一点寺院的影子,只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和朗朗的读书声。那些香烟袅袅,肃穆庄严的殿堂和青砖蓝瓦,已深深地湮没于岁月的深处。但校门前那棵古老的楸树依然在,它老枝遒曲,枝繁叶茂地散发着勃勃生机。还记得在那个孤寂清冷,白雪皑皑的冬天,我在代课的语文老师课桌上抄的那篇古文阅读的片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很多年后的一个春节,闲来无事,就开着车在家附近的地方漫无目的地闲逛,还转到过高望寺。其时,当年读过书的学校已没有了,就在学校的位置,又有一座寺院的雏形初现,高望寺三个红色的大字,写在一个临时的木牌子上,斜斜地挂在门前。从一些红砖垛和建成一半的围墙旁走进院子,院中有一些年老的信徒,在一个生铁铸成的大香炉里虔诚地焚烧着香烛和一些黄色的纸,然后又掌合十,双目微闭,嘴里喃喃地不知道在念着些什么。院中很空旷,亦不复记忆中多年前的样子。其实,因为在这所学校读书的时间太短,加之长长的岁月磨损,有些记忆也早已模糊不清了,想不起这院中空旷的位置,当年是些什么建筑。转到大殿后面去看,居然还有一幢没有拆除的教学楼在,空荡荡的窗户上,落满了灰尘。楼前的院中,满是枯草,一株无人修剪的月季,枝头还挑着一朵去年秋天开过的枯干的花朵。
寺院的方丈住在西边的寮房里,室内陈设很简单,见有客来,合掌问讯。我是在俗世中混久了的人,并不懂僧人的礼节言词,虽心下惶恐,但还是在竹凳上坐了,有身着灰色僧衣的年轻僧人捧上茶来。于是闲聊,说了一些寺院发展的近况,还说到另一处叫贤山寺的寺院的一些事情。贤山寺也在午井镇境内,距离高望寺并不远,因为北宋大儒张载幼年时曾在贤山寺读书,后又在贤山寺的贤山书院讲学,因而让地处幽境的贤山寺声名大噪。贤山寺,也是扶风县的八景之一“贤山晚照”的所在地。在我小的时候,贤山寺还有一座纪念张载的大殿,叫夫子殿,夫子是村人对有贤名的大儒的尊称,此夫子即专指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张载先生。
离开时,我在寺门前的那棵古老的楸树下站了很久。古楸树合围直径两米有余,历经沧桑,树皮斑驳,每一条纹理里都布满了岁月的深远。虽是冬天,树叶落尽,但那昂扬黝黑的枝条,仍显着强大的生命的力量。树下被一圈红砖保护,从侧面可以看到,树围有焦黑的烧痕,用水泥填充固定。听说,在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因为村里一个小孩在枯空的大树洞中玩耍,点火导致火灾,引燃了树身,虽经村民奋力抢救,树径也仅余1米左右。所幸古树生命力顽强,仍伸枝展叶,绿荫森森。又有一说:村人把秋收的玉米杆围树堆垛,起火导致古树烧毁。后来,高望寺村委会应群众要求,请人用水泥对古树进行了填充固定,并在树周用红砖墙围砌起来加以保护。
高望晴岚有遗篇
秦麓渭畔起烟岚,绿树层层入云端;
眼底难收千里景,高望寺里去参禅。
—–清代扶风知县毛士储
在扶风县城西南约十公里的午井镇高望寺塬上,有一片神奇的土地。每逢雨后初晴,站高俯瞰,只见田野岚色光带,缕缕飘散,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缭绕天际,幻如神山仙境。而且每每这时,回身南望,秦岭山腰,也霞光五彩,积雪覆顶,秀丽奇瑰,望之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就是扶风著名的八景之一“高望晴岚”。而高望寺,这座在扶风负有盛名的古寺,就座落于这片景色秀美的高岗之上。
高望寺始建于唐末,盛于宋,距离今已有八百年历史。九十年代初,我有幸在这座寺院改建的初级中学读过一个多月书。印象里那时的高望寺中学,已经看不到一点寺院的影子,只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和朗朗的读书声。那些香烟袅袅,肃穆庄严的殿堂和青砖蓝瓦,已深深地湮没于岁月的深处。但校门前那棵古老的楸树依然在,它老枝遒曲,枝繁叶茂地散发着勃勃生机。还记得在那个孤寂清冷,白雪皑皑的冬天,我在代课的语文老师课桌上抄的那篇古文阅读的片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很多年后的一个春节,闲来无事,就开着车在家附近的地方漫无目的地闲逛,还转到过高望寺。其时,当年读过书的学校已没有了,就在学校的位置,又有一座寺院的雏形初现,高望寺三个红色的大字,写在一个临时的木牌子上,斜斜地挂在门前。从一些红砖垛和建成一半的围墙旁走进院子,院中有一些年老的信徒,在一个生铁铸成的大香炉里虔诚地焚烧着香烛和一些黄色的纸,然后又掌合十,双目微闭,嘴里喃喃地不知道在念着些什么。院中很空旷,亦不复记忆中多年前的样子。其实,因为在这所学校读书的时间太短,加之长长的岁月磨损,有些记忆也早已模糊不清了,想不起这院中空旷的位置,当年是些什么建筑。转到大殿后面去看,居然还有一幢没有拆除的教学楼在,空荡荡的窗户上,落满了灰尘。楼前的院中,满是枯草,一株无人修剪的月季,枝头还挑着一朵去年秋天开过的枯干的花朵。
寺院的方丈住在西边的寮房里,室内陈设很简单,见有客来,合掌问讯。我是在俗世中混久了的人,并不懂僧人的礼节言词,虽心下惶恐,但还是在竹凳上坐了,有身着灰色僧衣的年轻僧人捧上茶来。于是闲聊,说了一些寺院发展的近况,还说到另一处叫贤山寺的寺院的一些事情。贤山寺也在午井镇境内,距离高望寺并不远,因为北宋大儒张载幼年时曾在贤山寺读书,后又在贤山寺的贤山书院讲学,因而让地处幽境的贤山寺声名大噪。贤山寺,也是扶风县的八景之一“贤山晚照”的所在地。在我小的时候,贤山寺还有一座纪念张载的大殿,叫夫子殿,夫子是村人对有贤名的大儒的尊称,此夫子即专指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张载先生。
离开时,我在寺门前的那棵古老的楸树下站了很久。古楸树合围直径两米有余,历经沧桑,树皮斑驳,每一条纹理里都布满了岁月的深远。虽是冬天,树叶落尽,但那昂扬黝黑的枝条,仍显着强大的生命的力量。树下被一圈红砖保护,从侧面可以看到,树围有焦黑的烧痕,用水泥填充固定。听说,在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因为村里一个小孩在枯空的大树洞中玩耍,点火导致火灾,引燃了树身,虽经村民奋力抢救,树径也仅余1米左右。所幸古树生命力顽强,仍伸枝展叶,绿荫森森。又有一说:村人把秋收的玉米杆围树堆垛,起火导致古树烧毁。后来,高望寺村委会应群众要求,请人用水泥对古树进行了填充固定,并在树周用红砖墙围砌起来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