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籍贯”将如何安放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父母的名字在户口本上消失之后,籍贯这个词的意义,早已荡然无存。这些年一直想一个问题,我是谁?我出生在哪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个远离故乡的外乡人,在风烛残年时何尝不是如此。这边的一脉家族除了我都出生在内蒙古这片广裘的土黄高原上。只可叹,幽窗独坐,听何处长啸如风,落叶半床,枕上偶停闲鹤。想来故乡的后人们根本不知道我的存在。祖辈长辈们都长眠南山,留在故乡的同辈也所剩无几,即便在家谱中外挂只怕就是在人群中擦肩而过,也老死不相识了。
人生的悲哀,就像迁徙的大雁,在北归线上一声声悲鸣,能回去的不知何年何月,哪一代,就算回得去已面目全非。但乡音仍然是我熟悉和洞察与我同一种人的根源。
我一岁在“襁褓”中跟随母亲踏上了绿皮火车,三天两夜奔袭内蒙古,那个地方就成了我第二个故乡。大概五岁回过一次,七岁到十岁回过两次,诞生地邓家台的记事就是从第一次开始。
那次是被“捎回去”的,同村老韩一家下放原籍,跟着他们家混搭上路。六个人四个孩子,为了省钱少买了两张儿童票,在北京站中转被站警抓住要求补票,我的票钱餐费临走时父母是给过他们的,最后软磨硬泡,老娘们又哭又闹撒泼打诨赖过去了。
火车在暗黑的夜气中间,一程一程的推进,每到一个大都市,由星星灯火到通明瓦亮然后又朦朦胧胧甩到身后,只要胸中生出故乡的轮廓,眼睛里就忽然觉得热起来了。
铁路上盒饭,是一种几角钱的汤浇饭,铝制饭盒印着红色铁路标志,半盒米饭浇两勺带有几片黄瓜的鸡蛋汤,那是我见过闻着味道最好的饭菜。两个孩子一盒饭,轮到我几乎见底了,孩子嘛饿两顿没啥,总不能和带领你的人抢食吧。第三天总算到了海城县,离老家只有几站地,火车上意外的遇上一伙人,其中有我的老叔,那时他还是年轻的小伙子,听老乡说他的侄子回来,兴奋的把我搂在怀里,一直到葫芦峪车站,骑在脖颈上,高举着下了火车。出了站台才意识到进城买的东西连包裹都随着火车去了远方,人下车了,包裹没了。
奶奶高兴极了,说没把孩子扔了就是万幸,其它都不算个事。铁路以东是毛祁公社,雨后一黛青山,远远近近,隐隐的浮在透明的空气里,外祖母家就在那边。西边是感王公社,一望无际的平原,青纱帐郁郁葱葱。细路很窄,高粱,玉米叶子上的露水明珠一般搽在胳膊上,裤腿上,湿漉漉的。木桥下一条河,两边又分为前邓家台后邓家台,一群孩子在河边洗澡摸螃蟹。
两三条烟囱筒子,凸出在农舍的上面,一缕两缕的青烟,同炉香似的在那里浮动。两厢房一正房,各两间,出口处着生长一颗百年的老柳,粗大斜枝上厚厚的糙皮苔藓丛生,有很多黒木耳排列在弱光的苔藓上。
坐在大格窗里的火炕上,能远眺几块自留地和水塘。奶奶徐氏干完活叼着烟袋锅子盘着腿就坐在那。我人小辈分大,一个大我二十几岁的男人撩闲,没事跑到正房弹我脑壳,第一下没搭理他,第二下我怒火冲天,随地操起家伙就抡过去,吓得他鸡飞狗跳逃出院子,我没打着急了眼,直接从拉仗的奶奶嘴里拔出长烟袋锅子,扔到窗外。亲戚们笑疯了,说这小子的爆脾气真是杨家家传。
爷爷的容貌连我母亲都没见过,炸沈阳国共拉锯战,店铺被飞机炸塌了一半,散了伙计,一挂马车携家眷逃往原籍邓家台,一路颠簸,也是高粱蓬勃时候,遍地青纱帐,又被土匪抢了两回,到家啥也没有了。正好赶上土改将要结束,划分贫农。爷爷不到40岁病殁。
母亲放弃海城县纺织厂工作,嫁到杨家,在邓家台小队当妇女队长。这个大院的正房是母亲生我的地方。后来听说,我出生第一眼看到的是接生婆,奶奶说我的脾气性格像接生婆,不过她手脚麻利,说话快人快语,十里一台有名的乡医。
人生的悲哀,就像迁徙的大雁,在北归线上一声声悲鸣,能回去的不知何年何月,哪一代,就算回得去已面目全非。但乡音仍然是我熟悉和洞察与我同一种人的根源。
我一岁在“襁褓”中跟随母亲踏上了绿皮火车,三天两夜奔袭内蒙古,那个地方就成了我第二个故乡。大概五岁回过一次,七岁到十岁回过两次,诞生地邓家台的记事就是从第一次开始。
那次是被“捎回去”的,同村老韩一家下放原籍,跟着他们家混搭上路。六个人四个孩子,为了省钱少买了两张儿童票,在北京站中转被站警抓住要求补票,我的票钱餐费临走时父母是给过他们的,最后软磨硬泡,老娘们又哭又闹撒泼打诨赖过去了。
火车在暗黑的夜气中间,一程一程的推进,每到一个大都市,由星星灯火到通明瓦亮然后又朦朦胧胧甩到身后,只要胸中生出故乡的轮廓,眼睛里就忽然觉得热起来了。
铁路上盒饭,是一种几角钱的汤浇饭,铝制饭盒印着红色铁路标志,半盒米饭浇两勺带有几片黄瓜的鸡蛋汤,那是我见过闻着味道最好的饭菜。两个孩子一盒饭,轮到我几乎见底了,孩子嘛饿两顿没啥,总不能和带领你的人抢食吧。第三天总算到了海城县,离老家只有几站地,火车上意外的遇上一伙人,其中有我的老叔,那时他还是年轻的小伙子,听老乡说他的侄子回来,兴奋的把我搂在怀里,一直到葫芦峪车站,骑在脖颈上,高举着下了火车。出了站台才意识到进城买的东西连包裹都随着火车去了远方,人下车了,包裹没了。
奶奶高兴极了,说没把孩子扔了就是万幸,其它都不算个事。铁路以东是毛祁公社,雨后一黛青山,远远近近,隐隐的浮在透明的空气里,外祖母家就在那边。西边是感王公社,一望无际的平原,青纱帐郁郁葱葱。细路很窄,高粱,玉米叶子上的露水明珠一般搽在胳膊上,裤腿上,湿漉漉的。木桥下一条河,两边又分为前邓家台后邓家台,一群孩子在河边洗澡摸螃蟹。
两三条烟囱筒子,凸出在农舍的上面,一缕两缕的青烟,同炉香似的在那里浮动。两厢房一正房,各两间,出口处着生长一颗百年的老柳,粗大斜枝上厚厚的糙皮苔藓丛生,有很多黒木耳排列在弱光的苔藓上。
坐在大格窗里的火炕上,能远眺几块自留地和水塘。奶奶徐氏干完活叼着烟袋锅子盘着腿就坐在那。我人小辈分大,一个大我二十几岁的男人撩闲,没事跑到正房弹我脑壳,第一下没搭理他,第二下我怒火冲天,随地操起家伙就抡过去,吓得他鸡飞狗跳逃出院子,我没打着急了眼,直接从拉仗的奶奶嘴里拔出长烟袋锅子,扔到窗外。亲戚们笑疯了,说这小子的爆脾气真是杨家家传。
爷爷的容貌连我母亲都没见过,炸沈阳国共拉锯战,店铺被飞机炸塌了一半,散了伙计,一挂马车携家眷逃往原籍邓家台,一路颠簸,也是高粱蓬勃时候,遍地青纱帐,又被土匪抢了两回,到家啥也没有了。正好赶上土改将要结束,划分贫农。爷爷不到40岁病殁。
母亲放弃海城县纺织厂工作,嫁到杨家,在邓家台小队当妇女队长。这个大院的正房是母亲生我的地方。后来听说,我出生第一眼看到的是接生婆,奶奶说我的脾气性格像接生婆,不过她手脚麻利,说话快人快语,十里一台有名的乡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