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古色古香徽州城和大通古镇(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古城城墙是一定要上去的,从这里俯视古城一览无余,大片建筑还是古徽州的原味。
登上古城墙极目眺望,展现在眼前的是远处的山峰,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繁茂黛绿的树木翠色欲滴,巍巍的古塔掩映在绿树丛中,古老的徽派建筑依势而建,飞檐斗角,马头墙鳞次栉比,在绿树丛中或隐或现……
 
在中国城池建造史上,瓮城的设置始于五代和北宋时期,而徽州瓮城建于明代。明朝相当重视城市防御,在府州、县都设有瓮城。瓮城一般都建在大门侧面,并且和大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徽州古城也采用此结构。
徽州瓮城上建有箭楼、门闸,用以把敌人引诱到瓮城里,可通过放下门闸把两个门封闭起来,敌人被圈瓮城里,箭楼上的弓箭手就可以放箭射杀敌人,因此有了瓮中捉鳖的成语。
 
走过瓮城就看见“东谯楼”,这是徽州古城墙的最内层城门了。“东谯门”上如今写着“阳和门”,门楼上现存一只醒目的铜钟。晨钟暮鼓,绵长悠荡,即便闭着眼睛冥想,也是满怀古意的况味。
古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绵绵秋雨正在金秋十月淅淅沥沥地下着,蒙蒙的,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游丝。古朴的城墙,配上这种阴雨连绵的天气,才是最佳搭配,愈发的古旧,愈发的充满古意。
徽州城墙高30余米,2米多宽,全长1500米左右。全部都是赭色沙岩砌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整齐的马路,单匹骏马可以任意驰骋。城墙的外侧砌有垛子,是瞭望军情用的。城墙脚下绿色匍匐攀爬的古藤,顺着城墙一直爬到墙顶,还不时地绽放数枝粉红色的喇叭花。那些绿叶铺在上面均匀别致,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像一堵绿色的屏障。攀援的古藤紧紧地贴在墙上,形成富有纹理的精致图案,是那样协调自然,恐怕艺术家也难以雕琢。掩映着城墙的绿叶古藤,还有那杆杆翠竹和肥大的芭蕉树,悠久的古城墙就像飘荡在绿海中的绸带。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的确是古徽州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中午,出得城来,找一中意的餐厅,要来一条臭鳜鱼美美地吃起来。终于尝到了徽菜的代表作!
 
"未到徽州别问州,深深古院几时谋。高悬一处沧桑匾,错落三重寂寞楼。"
再见,徽州古城!
 
午饭后,驱车向铜陵出发,中间拐个弯去看看大通古镇。
但凡被称为古城古镇的地方,都有说不完的历史。
 
街边有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主题展馆,就在这里了解一下大通古镇的历史吧。大通,古名澜溪,至今已有2550余年历史。位于安徽省铜陵市西南,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大通因水成邑,是“全球唯一的江心古镇”。唐代,朝廷在此设置“大通水驿”。大通建镇于北宋,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众多的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足迹,朱元璋曾在大通水域羊山矶上题写塔名“不波亭”,“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在此创作诗作,蔡锷曾在此逗留……澜溪老街也叫共和街,不知道与辛亥革命是否有关。
 
初到古镇,便被钟楼所吸引,立于高处,身姿挺拔。钟楼不仅是目前大通镇的标志性建筑物,而且是中西宗教文化交流的见证,成为外国教会在铜陵地区留下的唯一西方宗教历史遗存,成为一大特色人文景观。
 
大通古镇,濒长江临青通河。其现存主要街区有澜溪老街和和悦老街。
步入澜溪老街口,红麻石铺就的街道很宽阔,街道两侧是上下两层的店铺,同样有着江南老街所具有的木板门、马头墙、青砖小瓦等。
如今的澜溪老街,旅游商业不算繁华,但它富有生活特色的商品,让我们很感兴趣。街边的店铺都是当地人在打理经营,各式的渔具,现磨的麻油,带着年代感的陶瓷瓦罐,满街晾晒的咸鸭咸鱼……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舟过大通镇》诗云:“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可见,自古大通江河鱼多蟹肥。如今,为保护长江渔业资源,从2020年起实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晾晒的那些鱼干应为内河所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