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有“空调房”,冬有“温室殿”(5)(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那么贵为皇帝,取暖方法总得跟老百姓有点不一样吧。
在汉代,皇宫中设有温室殿,以花椒为材料,捣碎成泥,涂在墙壁上制成保温层,再挂上壁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毛毯。在这样的“空调”房间里,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就是所谓的“椒房殿”。
在唐长安城,漫长的冬季来临后,无论士庶,都减少了户外活动。尤其是权贵之家,其取暖方式还是颇让人惊讶的。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数则帝王、贵宦冬日的取暖方式:
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申王(玄宗弟)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苦,使宫妓密围于座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
杨国忠家,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参杂也。
奢侈以至于此。
到了明清,建筑师们匠心独运,采取了更多科学的设计办法,为皇宫“供暖”。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它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这样,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地解决了皇宫在寒冷冬季中的取暖问题。
为此,宫里专门设置了负责冬季“供暖”事务的机构。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况及其感受。诗曰:
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
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
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
道光皇帝也曾有一首诗,详细描述了地炕结构:
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
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
皇家如此取暖,贫苦百姓在寒冬自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晚唐诗人张孜有一首《雪》,写尽了不同家庭取暖情景的不同: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全诗的意思是:长安的大雪天,连鸟雀都藏了起来难以见到。城里的豪门贵族之家,捣碎了花椒和上泥来涂墙壁。家中到处都烧起通红的小火炉,挂起了一重又一重的防寒帘幕。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中调理琴弦演奏,留着长指甲的侍女端上酒浆,醉醺醺地唱得梁上的尘埃飞动,带着娇态的舞女们跳得香汗淋漓。这些住在安乐窝中的人们,哪里知道那些忍饥受冻的穷人,手脚都裂开了大口子痛苦难熬。
我们更忘不了初中课本学过的白居易《卖炭翁》,忘不了那个“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可怜老人。
贫富差距从来如此。
在汉代,皇宫中设有温室殿,以花椒为材料,捣碎成泥,涂在墙壁上制成保温层,再挂上壁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毛毯。在这样的“空调”房间里,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就是所谓的“椒房殿”。
在唐长安城,漫长的冬季来临后,无论士庶,都减少了户外活动。尤其是权贵之家,其取暖方式还是颇让人惊讶的。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数则帝王、贵宦冬日的取暖方式:
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申王(玄宗弟)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苦,使宫妓密围于座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
杨国忠家,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参杂也。
奢侈以至于此。
到了明清,建筑师们匠心独运,采取了更多科学的设计办法,为皇宫“供暖”。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它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这样,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地解决了皇宫在寒冷冬季中的取暖问题。
为此,宫里专门设置了负责冬季“供暖”事务的机构。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况及其感受。诗曰:
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
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
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
道光皇帝也曾有一首诗,详细描述了地炕结构:
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
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
皇家如此取暖,贫苦百姓在寒冬自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晚唐诗人张孜有一首《雪》,写尽了不同家庭取暖情景的不同: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全诗的意思是:长安的大雪天,连鸟雀都藏了起来难以见到。城里的豪门贵族之家,捣碎了花椒和上泥来涂墙壁。家中到处都烧起通红的小火炉,挂起了一重又一重的防寒帘幕。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中调理琴弦演奏,留着长指甲的侍女端上酒浆,醉醺醺地唱得梁上的尘埃飞动,带着娇态的舞女们跳得香汗淋漓。这些住在安乐窝中的人们,哪里知道那些忍饥受冻的穷人,手脚都裂开了大口子痛苦难熬。
我们更忘不了初中课本学过的白居易《卖炭翁》,忘不了那个“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可怜老人。
贫富差距从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