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闹了别扭是怎么和好的吗?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两个小朋友闹了别扭。
老师搬来一张凳子,让他们两个站上去。凳子就是那种只能坐一个人的小方凳。
小胖子板着一张脸先站了上去。他双手背在后边,把一张臭脸扭到一边,避免和待会儿要站上来的瘦子尴尬地面对面。
他一定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给瘦子预留了位置,可他是胖子啊,那双脚该穿40码的鞋子吧,努力的结果也只能悬空四分之一,预留的那点空间看起来没法子让瘦子也站上去。
瘦子看起来瘦,那双脚却也不小。他往凳子上跳了一次,掉了下来;再跳一次,还是掉了下来。看这架势,他就算跳一百次,也站不上去。原因很简单,凳子面积本来就有限,胖子给他留下的空间也有限,加上俩人刚闹了矛盾,他也不能跟胖子来个亲密接触不是?在保持象征性距离的前提下,他根本没法站上去。
这是个视频。
在瘦子努力想站上去的两次尝试中,胖子继续保持着酷酷的表情,扭着脸不瞄一眼瘦子。我看着都有点心疼瘦子了,不知道他还得这么无功地蹦跶多久。
没想到他总共也就蹦跶了三次。
第三次,瘦子的一只脚刚站上凳子,眼看他就要重蹈覆辙,再一次掉下去了,胖子还是一副无动于衷的酷表情,可是他突然伸出左手,搂住了瘦子的后背。有了这个助力,俩人就稳稳当当地站上了凳子。
胖子的脸还是板着,还是扭向一边。
接下来好玩了,老师让他们两个看着彼此。胖子只好扭转头看着瘦子,这么近的距离,俩人脸对脸瞪着对方,没几秒就破了功,都笑了。
估计看视频的所有人也都笑了。
你看,两个小朋友闹别扭,老师就用这个法子让他们和好如初了,根本不用讲什么大道理,效果却比讲大道理好得多。
你还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闹了别扭,你们是怎么和好的吗?
小时候,我们一群小女孩在一起玩,闹矛盾那是家常便饭,三天两头为一些鸡毛蒜皮无足挂齿的小事吵闹,吵几句后就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路上远远看到对方,都横眉冷对地抢先表明自己的态度。
两家大人根本不搭理,小孩世界的事就让小孩自己去解决。其实吧,那时候家家都几个孩子,都是粗放式放养,没一个大人把两个小孩闹别扭当回事。至于会不会影响孩子心理,只要大人不在乎,那就根本不存在。
记得我跟我家隔壁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姐姐闹了别扭,结果就是谁都不搭理谁。可是,放学后能玩到一起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她最大,经常是组织者;而我不管是跳房子还是踢沙包都是绝对的佼佼者。每次不管玩什么都是以我俩为中心的,其他小伙伴都是跟在后边掺和的。我俩一闹矛盾,游戏都玩不起来了,勉强各自拉一帮子人硬玩,没多大一会儿,就觉得索然无味,只好散了。
三两天过去,俩人也都觉得没意思,但谁都不好意思先跟对方说话,就继续僵着。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是找一个跟我们俩都能说上话的伙伴,在中间穿针引线,只要俩人能跟对方开口说话,那就马上和好如初了,甚至比吵架前的关系还要好。
我一直很犟,绝不会主动找人从中间说和,还是隔壁姐姐先沉不住气了,让人来找我了。
来人还是有分量的,是我一个堂姐。她说你俩闹什么闹,闹得大家都跳不成房子了,赶紧和好得了。这样吧,我把你俩叫到一起,你比她小,你就先开口叫她一声,也不会缺胳膊少腿的。行不行?
先开口就意味着认输了,或者承认自己在争吵中理亏了,我不愿意。
堂姐又去找隔壁姐姐,隔壁姐姐自然不愿意先开口了:我比她大,我怎么能先开口叫她?还是堂姐聪明,她想出一个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方法,就是她喊“一二”,我们同时开口叫对方。
老师搬来一张凳子,让他们两个站上去。凳子就是那种只能坐一个人的小方凳。
小胖子板着一张脸先站了上去。他双手背在后边,把一张臭脸扭到一边,避免和待会儿要站上来的瘦子尴尬地面对面。
他一定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给瘦子预留了位置,可他是胖子啊,那双脚该穿40码的鞋子吧,努力的结果也只能悬空四分之一,预留的那点空间看起来没法子让瘦子也站上去。
瘦子看起来瘦,那双脚却也不小。他往凳子上跳了一次,掉了下来;再跳一次,还是掉了下来。看这架势,他就算跳一百次,也站不上去。原因很简单,凳子面积本来就有限,胖子给他留下的空间也有限,加上俩人刚闹了矛盾,他也不能跟胖子来个亲密接触不是?在保持象征性距离的前提下,他根本没法站上去。
这是个视频。
在瘦子努力想站上去的两次尝试中,胖子继续保持着酷酷的表情,扭着脸不瞄一眼瘦子。我看着都有点心疼瘦子了,不知道他还得这么无功地蹦跶多久。
没想到他总共也就蹦跶了三次。
第三次,瘦子的一只脚刚站上凳子,眼看他就要重蹈覆辙,再一次掉下去了,胖子还是一副无动于衷的酷表情,可是他突然伸出左手,搂住了瘦子的后背。有了这个助力,俩人就稳稳当当地站上了凳子。
胖子的脸还是板着,还是扭向一边。
接下来好玩了,老师让他们两个看着彼此。胖子只好扭转头看着瘦子,这么近的距离,俩人脸对脸瞪着对方,没几秒就破了功,都笑了。
估计看视频的所有人也都笑了。
你看,两个小朋友闹别扭,老师就用这个法子让他们和好如初了,根本不用讲什么大道理,效果却比讲大道理好得多。
你还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闹了别扭,你们是怎么和好的吗?
小时候,我们一群小女孩在一起玩,闹矛盾那是家常便饭,三天两头为一些鸡毛蒜皮无足挂齿的小事吵闹,吵几句后就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路上远远看到对方,都横眉冷对地抢先表明自己的态度。
两家大人根本不搭理,小孩世界的事就让小孩自己去解决。其实吧,那时候家家都几个孩子,都是粗放式放养,没一个大人把两个小孩闹别扭当回事。至于会不会影响孩子心理,只要大人不在乎,那就根本不存在。
记得我跟我家隔壁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姐姐闹了别扭,结果就是谁都不搭理谁。可是,放学后能玩到一起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她最大,经常是组织者;而我不管是跳房子还是踢沙包都是绝对的佼佼者。每次不管玩什么都是以我俩为中心的,其他小伙伴都是跟在后边掺和的。我俩一闹矛盾,游戏都玩不起来了,勉强各自拉一帮子人硬玩,没多大一会儿,就觉得索然无味,只好散了。
三两天过去,俩人也都觉得没意思,但谁都不好意思先跟对方说话,就继续僵着。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是找一个跟我们俩都能说上话的伙伴,在中间穿针引线,只要俩人能跟对方开口说话,那就马上和好如初了,甚至比吵架前的关系还要好。
我一直很犟,绝不会主动找人从中间说和,还是隔壁姐姐先沉不住气了,让人来找我了。
来人还是有分量的,是我一个堂姐。她说你俩闹什么闹,闹得大家都跳不成房子了,赶紧和好得了。这样吧,我把你俩叫到一起,你比她小,你就先开口叫她一声,也不会缺胳膊少腿的。行不行?
先开口就意味着认输了,或者承认自己在争吵中理亏了,我不愿意。
堂姐又去找隔壁姐姐,隔壁姐姐自然不愿意先开口了:我比她大,我怎么能先开口叫她?还是堂姐聪明,她想出一个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方法,就是她喊“一二”,我们同时开口叫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