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汉台区,处于汉中盆地的“白菜芯芯”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汉中市汉台区,处于汉中盆地的“白菜芯芯”,是汉中府城所在地。其前身,叫南郑县,县的得名有多种说法,但“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此说法得到的公认声较多。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此记载能确证南郑地名此时已有,且此时汉中已筑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36郡,时设汉中郡,南郑县属汉中郡辖。东汉昭帝元凤六年(公元75年),褒城县改名褒中县,褒中县治设打钟寺坝,即今汉台区的打钟寺村。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置汉宁郡,安帝义熙九年(413)改褒中县为苞中县,其郡治、县治均在今汉台区内。
永平四年(511),新设褒中郡,领褒中、武乡、濂水3县,郡治和褒中县治均设于打钟寺坝。此时,汉台武乡、汉王,城固柳林、文川,勉县新街子、金泉,南郑濂水、新集、黄官等大片的地域归褒中郡辖。西魏废帝三年(554)南郑县改名光义县,唐武德三年(620)在今汉台区北部置白云县。
唐贞观元年(627),设山南道,今汉中城为山南道梁州州治。开元二十一年(733),分设山南东、西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相当于今省政府一级)设于汉中城。德宗兴元元年(784),山南西道梁州(汉中)改名兴元府,南郑县属之,升南郑县为赤县,又称次畿县,地位与首都长安县同等。北宋,南郑县属利州路兴元府辖。元设陕西行中书省,兴元府南郑县属之。明朝,南郑县属陕西布政司汉中府辖。
清与民国时期,南郑县属陕西汉中府(道)辖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郑县先划为南郑市(市政府设古城汉中)、南郑县(县政府设铺镇);1954年1月至1964年6月,称汉中市(受汉中地委行署领导);1964年6月至1980年8月称汉中县;1980年8月至1996年6月,称汉中市;1996年6月至今,称汉台区。这70余年间,南郑县辖域变更最大的有两次:1958年10月,撤销南郑县、褒城县、黎坪中心区、留坝县建制,新设汉中市,此时的汉中市辖今黎坪、黄官、小南海、河东店、留坝马道等地;1961年8月,恢复留坝、南郑县建制,原汉江以南所辖的黎坪、黄官、小南海(即今南郑区)和留坝马道等地(今归留坝县)不再归属汉中市所辖。
汉中市1996年6月改称汉台区,域内因有古汉台而得名。
古汉台,是一处古建筑群,它集文物古迹与古代园林为一体。古汉台台高8米,周砌坚石,气势雄伟,俨如城堡。台内分三级,宽敞幽静,其花木翠竹、庭堂楼阁错落有序。相传,这里是汉高祖刘邦受封汉王、驻跸南郑而兴建的宫廷遗址。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推翻秦王朝,本当称王关中,却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欲与项羽拼命,萧何力劝,言:“天汉美称也”,“天与不取,必受其咎”。并建言刘邦,可在汉中“养其地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是年四月至八月,刘邦在汉中养精蓄锐,厉兵秣马,招贤纳士,积极备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经历五年的楚汉争战,成就汉室帝业。
据史籍载,西汉初年,汉中太守田叔“置名材、立宫室,”为刘邦称汉王时而建汉台。北宋张少愚作诗“留此一抔土,犹为汉家基”,南宋陆游也说“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古人的公认和两千余年的口口相传,足可确证,汉中乃“汉家发祥地”,古汉台奠定了“汉室帝业之基”。
古往今来,古汉台一直是人们缅怀和凭吊刘邦业绩之地,也是历代汉中地方官员祭奠和游览场所。经过历代的修葺,这里园林景象优美,庭、阁、楼、馆棋布,已成为市民休闲、养身、访古、探幽的一处佳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36郡,时设汉中郡,南郑县属汉中郡辖。东汉昭帝元凤六年(公元75年),褒城县改名褒中县,褒中县治设打钟寺坝,即今汉台区的打钟寺村。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置汉宁郡,安帝义熙九年(413)改褒中县为苞中县,其郡治、县治均在今汉台区内。
永平四年(511),新设褒中郡,领褒中、武乡、濂水3县,郡治和褒中县治均设于打钟寺坝。此时,汉台武乡、汉王,城固柳林、文川,勉县新街子、金泉,南郑濂水、新集、黄官等大片的地域归褒中郡辖。西魏废帝三年(554)南郑县改名光义县,唐武德三年(620)在今汉台区北部置白云县。
唐贞观元年(627),设山南道,今汉中城为山南道梁州州治。开元二十一年(733),分设山南东、西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相当于今省政府一级)设于汉中城。德宗兴元元年(784),山南西道梁州(汉中)改名兴元府,南郑县属之,升南郑县为赤县,又称次畿县,地位与首都长安县同等。北宋,南郑县属利州路兴元府辖。元设陕西行中书省,兴元府南郑县属之。明朝,南郑县属陕西布政司汉中府辖。
清与民国时期,南郑县属陕西汉中府(道)辖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郑县先划为南郑市(市政府设古城汉中)、南郑县(县政府设铺镇);1954年1月至1964年6月,称汉中市(受汉中地委行署领导);1964年6月至1980年8月称汉中县;1980年8月至1996年6月,称汉中市;1996年6月至今,称汉台区。这70余年间,南郑县辖域变更最大的有两次:1958年10月,撤销南郑县、褒城县、黎坪中心区、留坝县建制,新设汉中市,此时的汉中市辖今黎坪、黄官、小南海、河东店、留坝马道等地;1961年8月,恢复留坝、南郑县建制,原汉江以南所辖的黎坪、黄官、小南海(即今南郑区)和留坝马道等地(今归留坝县)不再归属汉中市所辖。
汉中市1996年6月改称汉台区,域内因有古汉台而得名。
古汉台,是一处古建筑群,它集文物古迹与古代园林为一体。古汉台台高8米,周砌坚石,气势雄伟,俨如城堡。台内分三级,宽敞幽静,其花木翠竹、庭堂楼阁错落有序。相传,这里是汉高祖刘邦受封汉王、驻跸南郑而兴建的宫廷遗址。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推翻秦王朝,本当称王关中,却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欲与项羽拼命,萧何力劝,言:“天汉美称也”,“天与不取,必受其咎”。并建言刘邦,可在汉中“养其地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是年四月至八月,刘邦在汉中养精蓄锐,厉兵秣马,招贤纳士,积极备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经历五年的楚汉争战,成就汉室帝业。
据史籍载,西汉初年,汉中太守田叔“置名材、立宫室,”为刘邦称汉王时而建汉台。北宋张少愚作诗“留此一抔土,犹为汉家基”,南宋陆游也说“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古人的公认和两千余年的口口相传,足可确证,汉中乃“汉家发祥地”,古汉台奠定了“汉室帝业之基”。
古往今来,古汉台一直是人们缅怀和凭吊刘邦业绩之地,也是历代汉中地方官员祭奠和游览场所。经过历代的修葺,这里园林景象优美,庭、阁、楼、馆棋布,已成为市民休闲、养身、访古、探幽的一处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