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读书当吃饭(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父母痴迷手机,培养不出爱读书的孩子
我对书籍是充满感激的,书籍陪伴了我的成长,不管我走到哪里,书籍都会不离不弃地陪伴着我。它无比忠诚,不离不弃,给予我力量,只要你爱它,它便会加倍地回报你。中学时,我帮语文老师刻钢板,老师奖给我一本老舍的《骆驼祥子》,这是我人生路上很重要的一本书。当时我一口气读了三遍,都不曾感到厌倦。到目前为止,我读了不下二十遍。我首次在小说中看完了一个人的命运史,这种命运史的背后,我也第一次意识到社会对于个人的意义,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怎么去讲故事,怎么去刻画人物,怎么去抒发感情。
史铁生、余华、莫言、路遥是我喜欢的当代作家。读他们的书,对人生将会有很深的领悟,你会明白什么是感动,如何让人感动,能够在短期内提升自己的表达水平。高二那年,我妈患了重病,人生仿佛一下到了底谷,我失眠、恐惧、无助,一度产生了辍学的念头。这时候,我接触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部书就像闪烁茫茫夜海中的灯塔,幽暗深沉,丰满灵动,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个作家孤寂的内心世界,这本书让我懂得,人生遇到了苦难,不能颓废和畏惧,要笑着承担,勇敢地往前走。就是这本书在我最无助的时候,陪伴了我,让我懂得如何和命运对抗,走出阴霾。
人可以残疾,但不能残废
由于读了大量的书,所以当初在二中学校教书的时候,我的写作课,比一般人更有料,我的课学生也格外痴迷我的课。当时我的写作课被当作全市公开课,得到同行的认可。写作课或者看学生上自习时,我经常拿一本书在课堂上看,耳濡目染,我的学生也出现了不少“书痴”,他们经常找我借书看,我们一起探讨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记得有一次阅读课,我提前让学生阅读余华的《活着》,阅读课上,我和学生一起交流阅读心得,没有想到下课铃声响起后,学生们还意犹未尽,部分没有认真阅读的学生犹如哑巴听雷,不得不赶紧回去补课。
相信我,一本不得不读的书
2011年,写作进入了瓶颈,对着电脑屏幕一整天,挤不出一个字,我一度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总觉得不是那块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乳山籍著名作家,“三花”作者冯德英。我把自己的苦恼说给他听,他和蔼地笑笑,拍拍我的肩膀:“小高老师,你这现象每个写东西的人都会遇到,我建议你半年内暂时不要写成品的东西,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按照冯老的话,我把四大名著读了两遍,其余的典籍也读了不少,做下的读书笔记有十几本。到了2012年,我的写作能力有了井喷式的增长,一年时间发表了80多篇文章,几家报刊主动和我约稿。如果不是阅读量作积淀,很难想象能够写出这么多东西。
我对书籍是充满感激的,书籍陪伴了我的成长,不管我走到哪里,书籍都会不离不弃地陪伴着我。它无比忠诚,不离不弃,给予我力量,只要你爱它,它便会加倍地回报你。中学时,我帮语文老师刻钢板,老师奖给我一本老舍的《骆驼祥子》,这是我人生路上很重要的一本书。当时我一口气读了三遍,都不曾感到厌倦。到目前为止,我读了不下二十遍。我首次在小说中看完了一个人的命运史,这种命运史的背后,我也第一次意识到社会对于个人的意义,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怎么去讲故事,怎么去刻画人物,怎么去抒发感情。
史铁生、余华、莫言、路遥是我喜欢的当代作家。读他们的书,对人生将会有很深的领悟,你会明白什么是感动,如何让人感动,能够在短期内提升自己的表达水平。高二那年,我妈患了重病,人生仿佛一下到了底谷,我失眠、恐惧、无助,一度产生了辍学的念头。这时候,我接触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部书就像闪烁茫茫夜海中的灯塔,幽暗深沉,丰满灵动,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个作家孤寂的内心世界,这本书让我懂得,人生遇到了苦难,不能颓废和畏惧,要笑着承担,勇敢地往前走。就是这本书在我最无助的时候,陪伴了我,让我懂得如何和命运对抗,走出阴霾。
人可以残疾,但不能残废
由于读了大量的书,所以当初在二中学校教书的时候,我的写作课,比一般人更有料,我的课学生也格外痴迷我的课。当时我的写作课被当作全市公开课,得到同行的认可。写作课或者看学生上自习时,我经常拿一本书在课堂上看,耳濡目染,我的学生也出现了不少“书痴”,他们经常找我借书看,我们一起探讨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记得有一次阅读课,我提前让学生阅读余华的《活着》,阅读课上,我和学生一起交流阅读心得,没有想到下课铃声响起后,学生们还意犹未尽,部分没有认真阅读的学生犹如哑巴听雷,不得不赶紧回去补课。
相信我,一本不得不读的书
2011年,写作进入了瓶颈,对着电脑屏幕一整天,挤不出一个字,我一度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总觉得不是那块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乳山籍著名作家,“三花”作者冯德英。我把自己的苦恼说给他听,他和蔼地笑笑,拍拍我的肩膀:“小高老师,你这现象每个写东西的人都会遇到,我建议你半年内暂时不要写成品的东西,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按照冯老的话,我把四大名著读了两遍,其余的典籍也读了不少,做下的读书笔记有十几本。到了2012年,我的写作能力有了井喷式的增长,一年时间发表了80多篇文章,几家报刊主动和我约稿。如果不是阅读量作积淀,很难想象能够写出这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