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八十年代冬天取暖神器——孩子的热水瓶,爷爷的南墙根,奶奶的热火盆(3)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烟丝大都是自制而成,自家地里种的黄烟,收获之后,晒干碾碎。也有很多人嫌麻烦,自己不种,去集市上买现成的烟丝。
 
年老些的爷爷辈的人,几乎人手一个旱烟袋,而稍微年轻些的人,就时髦起来,开始自己卷烟卷儿抽。
卷烟卷用的烟丝和旱烟袋用的烟丝是一样的,或自制或买现成的,卷烟纸也都是自备。家里有正上学的孩子的,孩子写作业用完的作业本,就被征去卷烟了。
一个本子,撕成很多长六七厘米宽三四厘米的长方形纸条,放上烟丝,稍微倾斜着朝一个方向“沙沙沙”地卷起来,手法娴熟,一头大,一头小,最后还要用唾液贴住边角,掐掉大头上的细尖尖,然后一头做嘴,一头点烟。
 
抽上烟后,大家聊天的兴致也来了,东家长西家短,各种逸闻趣事,古往今来,自己听到的故事等等,聊着聊着就过了上午歪,太阳西斜,晒得差不多了,就又都携了马扎,背了烟袋锅子回家。
而见证整个过程的我们小孩子,就在老人们或蹲或坐的南墙根前,或是跳房子,或是踢毽子,或是玩各种游戏,往往等他们都回家了,我们还未尽兴,继续玩。
(三)
晚上没有太阳可取暖了,奶奶们就扒上个火盆,我们老家叫火罐子。
火盆历史久远,各种各样,有铜做的,有铁制的,有泥巴糊的,也有瓦盆的,不一而足,虽形式不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来取暖。
 
我见过的火罐子,已经是瓦盆了,盆开口两边各有一个环,加了铁丝作系,可以拎起来,方面携带。
印象中,奶奶有个瓦盆的火罐子,里面先填一些碎柴禾、碎木屑、花生壳等等,下午做完饭后,把火炉子里的烧透的但还通红的木头灰或者玉米棒灰掏出来,覆盖在提前塞好的柴禾上面。
为防止冒烟,盖炉灰时需盖严实了,再拿个小火铲,把火罐的边边角角塞得实实的。上面的炉灰会慢慢沤燃下面的柴禾,可烧一晚不灭。
 
小时候家里电视买得早,邻居家奶奶也会提溜了火罐子来我家看电视。我们小孩子则天天晚上成群结队地到大街上疯玩,什么“张大亮抗大刀,拿人来,聚(尽)你挑”、跑马城、兔子杠杠山、拱花旦……
疯玩回来,就跑到奶奶们的火罐子前,手贴到火罐肚子上烤烤火。
火罐内星星点点地闪烁着小火花,凑近闻上一口,一股独特的烟火呛味,侵入鼻肺,暖烘烘柴火的味道,至今难忘。
冬天也是剥花生米的时候。
每天晚上,吃完饭,父亲总会挖上一大簸萁花生,和母亲一起边看电视边剥花生米。
 
每当又有花生又有火罐子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拿几个花生,埋到火罐子里,不一会,一股喷香的味道就从火罐里飘逸出来。扒开烧得黑漆漆的花生壳,就能吃到香喷喷黄灿灿的花生米了。
 
(四)
往事转瞬即逝,我们小时候村里那些在南墙根晒太阳的爷爷们,扒火盆的奶奶们,也早已不在人世。
这些还残存在脑海中的画面,经常不经意间闪现出来,虽然有些零碎,也并不连贯,但那些故去的人,过去的事,几十年前,曾经是多么鲜活。
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也都凝固在那时那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