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龙亭,那片并未远去的烟云(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突出的战绩是在1944年中条山战役国军败退时(当时陕军返回秦地整休,已经不在中条山了),任国栋作为上士,在虎牢关指挥80多名士兵阻击日寇,掩护国军有序撤退,殊勋可嘉。这两个人可算是龙亭人的骄傲。2016年,任国栋以96高龄岁去世。离世前,他已经获得过抗战胜利70周年国家奖章,算是洋县少数几个最为长寿的抗战老兵了。老百姓面对抓壮丁,大体上有以下对策:一是送人,就是男丁多的人家,自己身边只留一个儿子,其余的送给没有儿子的人家,这是最常见的情况;二是迁徙。男丁多的人家,干脆举家迁移到人烟稀少而有可以种地的山里,龙亭街上有三四个老户就是如此;三是躲兵。平时种地早出晚归,风声紧的时候干脆露宿野地;四是自伤剁掉右手食指,这个做法需要胆量,胆子小的做不到;五是“买兵”,就是本该自己当兵,自己惜命不愿意去,花钱找一个人代替自己去当兵。
当然,这是富家子弟才可以做到的事。这种“买兵”状况时有存在,当官的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能够完成任务就了事。为此,当时极少数不良子弟就专做这种勾当:不断地出卖自己,又不断当逃兵逃回,再“卖兵”,如此反复赚造孽钱,这大约就是战乱时期催生的一种邪门生意吧。随着抗战形式的严峻,征兵抓壮丁也由开始时的“三丁抽一”变成“二丁抽一”了。沉重的抓丁任务,不仅仅是龙亭百姓的灾难,对于镇公所的官员而言,都感觉到力不从心,穷于应付。只不过相对于老百姓,他们多少识文断字,有些家国意识。抓壮丁的许多强制手段,让这些当官的人都觉得太过头了。但是,上边下达的征兵任务之大,经常压得他们抬不起头,面对百姓人家的躲避、迁徙,甚至买兵和自伤,他们不得已只能采取极端措施:深更半夜堵在被窝里抓、新婚之夜抓、田间地头抓……当年万槐镇公所的的联保主任和保长们,在解放后被作为“历史反革命”,几乎无一例外地被长期管制,他们对自己在旧时代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
唯独对抗战时期的抓壮丁的事,虽然口中不敢抱怨,但是心中自有苦水。在抗战时期,他们遭受过龙亭百姓的怨恨甚至诅咒。但是,今天也应该肯定他们的抗战贡献。1980年前后,有人问过曾担任万槐镇联保主任的韩福德、担任过甲长的黄树德,他们都说当时征粮难,但是最难的还是征兵。这些镇公所的工作人员,一般识文断字,比普通百姓的家国意识强烈一些,征兵前肯定也要宣传抗战意义和“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但是前线的高阵亡率,宣传讲道理根本无用,老百姓只知道当兵就是死亡,面对百姓的躲避、自伤、迁徙等常见的躲兵状况,最后不得已变成了“抓壮丁”了。当年龙亭吃公家粮的人,还有朱维杰、王建丰等万槐镇完全小学的教师,二人于四十年代初毕业于省立洋县中学。这在彼时的乡间,已经是学历够高的读书人了,毕业后被政府聘为公职教师。在服务桑梓任教期间,可算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
除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他们也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当年万槐镇的征兵征粮,在洋县名列前茅,与龙亭的淳朴民风高度相关,而教师们的恪尽职守,客观上也起到了教化一方的作用。两位先生,后来都因为国民党员的身份和所谓的历史问题,被清理出“阶级队伍”,解除教师身份返乡做了农民,靠务农或做小生意糊口养家。晚年的两位先生,依然面色红润、开朗达观、思维清晰、儒雅仁厚而谈吐不俗,与普通农民迥然不同。两位先生都很长寿,这大约就是上天对他们唯一的眷顾与厚爱吧。抗战时期,陕军因为战绩卓著,打了许多胜仗、硬仗和恶仗,而被尊称为“中条山的铁柱子”。其实这些胜仗的背后,是这只军队近乎全部文盲的士兵们,不惜流血、伤残、乃至不计其数的阵亡牺牲换来的。龙亭大部分的农家子弟,在部队里都得到了成长。不仅英勇作战,而且品行也很良好,没有落下兵痞习气和其他坏毛病,杨顺恒、齐永邦、郭配常、杜香清、马洪武、任国栋,还有成百上千受伤致残、牺牲、失踪的万槐镇(龙亭)人,都是这样的好男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