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支教”往事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支教,你会想到什么?会想到当年那张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吗?那个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现在已是他们省的团省委副书记,具体来说应该也是非常不小的行政官员了吧。我不知道该怎么把支教和希望工程捐资助学联系起来,但都是一种良善之举,都是一种能给予人温暖的行为选择。不管是到偏远地方支教的人民教师或知识分子,还是向希望工程捐款捐物的平凡百姓,都让这个社会多了一缕互帮互助的人性光辉,都让这个还不完美的世界多了一份美好的期许。
在今天,中国官方最大的媒体——央视新闻,报道了在这座西南边陲的城市支教的陈国志老师,已快花甲之年的他,带着八十多岁患糖尿病的母亲从东莞来到了1400多公里外的这座城市,在市区最末流的高中学校和离市区六十公里之外的偏远乡镇担任音乐教师和语文教师。他来支教不要一分工资和补贴,连吃饭都是自己解决,我们这边的相关部门和领导要替他解决生活费用,都被他拒绝了。而且,本来支教服务期已满,但他再次申请继续支教。在这个充满各种利益权衡与利弊博弈的地方留下了一段佳话和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而我,有时也在给自己标榜,因为是中国第一批响应国家号召的农村“特岗”教师。十多年前,我们五年制大专毕业,就参加考试到了县份上的一所偏远的乡镇中学,那时还叫“乡镇附属中学”,因为只有小学是完全符合相关配置与政策的,初中依附于小学而存在。而恰好是我们去的那一年,中学开始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学校,其实也就是一栋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楼和一个小小的食堂。
因为租房在街上住着,遇上下雨天,我们还得穿水鞋到学校,那段从街上到学校的路实在是太烂太难走。拖了好几年,才修起了水泥路。在那个地方的七年,走过生命中最旺盛最有创造力的时光,我努力经营过学校的团支部、广播室和图书室。而今,我能想到的是那个山峦起伏之中的学校,曾经飘过我在广播室播放的校园民谣,曾经有过我在五四青年节之际组织策划的晚会,曾经有过那么一个人独自整理了农村薄改项目的大批图书给全校学生阅读。曾经也在那一方山水之间,留下了我和同事们去家访去踏春去打发无聊的周末时光的足迹。
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忙着获取一个工作岗位,“特岗”招聘的竞争愈加激烈。只是会有几人,还有一腔真正的教育情怀?
诚如,上次评审副高的职称时,那些仅凭一纸证明就要说明自己去某地支教过的人被教育主管部门厉声呵斥,我是深感大快人心的。当我们全国上下都在忙着脱贫忙着扶志的时候,我们学校却还这样玩着形式主义的莫须有的东西,真不敢想象这样的学校能有多大的格局和追求。教育本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产生交融与互助的良心事业,而我们去对口学校进行同行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的机会却被领导搁置,这样美其名曰“支教”的事务,居然成了一张为了满足评审职称条件的“证明”。和远道而来不问回报的陈国志老师相比,实在叫人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如果有机会,我愿真正地去做一回支教老师,即使是一年半载,在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心得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灵魂多一些丰盈与热烈。
在今天,中国官方最大的媒体——央视新闻,报道了在这座西南边陲的城市支教的陈国志老师,已快花甲之年的他,带着八十多岁患糖尿病的母亲从东莞来到了1400多公里外的这座城市,在市区最末流的高中学校和离市区六十公里之外的偏远乡镇担任音乐教师和语文教师。他来支教不要一分工资和补贴,连吃饭都是自己解决,我们这边的相关部门和领导要替他解决生活费用,都被他拒绝了。而且,本来支教服务期已满,但他再次申请继续支教。在这个充满各种利益权衡与利弊博弈的地方留下了一段佳话和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而我,有时也在给自己标榜,因为是中国第一批响应国家号召的农村“特岗”教师。十多年前,我们五年制大专毕业,就参加考试到了县份上的一所偏远的乡镇中学,那时还叫“乡镇附属中学”,因为只有小学是完全符合相关配置与政策的,初中依附于小学而存在。而恰好是我们去的那一年,中学开始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学校,其实也就是一栋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楼和一个小小的食堂。
因为租房在街上住着,遇上下雨天,我们还得穿水鞋到学校,那段从街上到学校的路实在是太烂太难走。拖了好几年,才修起了水泥路。在那个地方的七年,走过生命中最旺盛最有创造力的时光,我努力经营过学校的团支部、广播室和图书室。而今,我能想到的是那个山峦起伏之中的学校,曾经飘过我在广播室播放的校园民谣,曾经有过我在五四青年节之际组织策划的晚会,曾经有过那么一个人独自整理了农村薄改项目的大批图书给全校学生阅读。曾经也在那一方山水之间,留下了我和同事们去家访去踏春去打发无聊的周末时光的足迹。
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忙着获取一个工作岗位,“特岗”招聘的竞争愈加激烈。只是会有几人,还有一腔真正的教育情怀?
诚如,上次评审副高的职称时,那些仅凭一纸证明就要说明自己去某地支教过的人被教育主管部门厉声呵斥,我是深感大快人心的。当我们全国上下都在忙着脱贫忙着扶志的时候,我们学校却还这样玩着形式主义的莫须有的东西,真不敢想象这样的学校能有多大的格局和追求。教育本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产生交融与互助的良心事业,而我们去对口学校进行同行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的机会却被领导搁置,这样美其名曰“支教”的事务,居然成了一张为了满足评审职称条件的“证明”。和远道而来不问回报的陈国志老师相比,实在叫人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如果有机会,我愿真正地去做一回支教老师,即使是一年半载,在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心得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灵魂多一些丰盈与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