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怎么死的(康熙到底是怎么死的)(2)
2024-01-18 来源:你乐谷
《康熙王朝》索额图与明珠剧照
康熙垂泪历数太子罪状,再行废黜储君胤礽,却进一步激化了诸皇子的夺嫡雄心。
即便他一再警示“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清史稿·允禩传》),也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将绝大多数大臣力荐的胤禩夺爵幽禁,却对觊觎皇位的儿子们起不到真正的威慑。
因为康熙作为皇帝,是冷酷的;但作为父亲,是仁慈的。
他在晚年,主动将自己喜欢的成年皇子,分派管理旗务,允许他们参决大政,组成了一个凌驾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之上的特别权力中枢机构。
他这样做,不外乎两点意图:
一、他明确权力意志,不容许其他人寻租政务大权。他要最大限度向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夺权,精心打造他反复强调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大清正统。他将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引为最懂自己的重臣,又深刻忌讳他成为汉官和言官阵营中心,让嵩祝等满洲阁臣趋之若鹜,形成了“满洲大臣,竟无有能御汉大臣者”(《康熙起居注》“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初二日”条)的失衡局面。为此,他特地将曾主导议立胤禩而罢免的鹰派人物马齐复出,以加强满官势力。
康熙诸皇子剧照
二、他废黜胤礽之后,仍要选择理想的皇位继承人。虽然康熙一再强调“今天下大小事务皆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但是,他为了最大范围培育、海选杰出的接班人,充分给予诸成年皇子锻炼的机会,以期遴选出具备足够理政能力的新储君,来弥补他曾费时四十多年培育废太子不成功的失衡心态。
帝王心术是复杂的,随意的,矛盾的。
这,加剧了九子夺嫡的斗争,加速了康熙生命的衰颓。
康熙垂泪历数太子罪状,再行废黜储君胤礽,却进一步激化了诸皇子的夺嫡雄心。
即便他一再警示“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清史稿·允禩传》),也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将绝大多数大臣力荐的胤禩夺爵幽禁,却对觊觎皇位的儿子们起不到真正的威慑。
因为康熙作为皇帝,是冷酷的;但作为父亲,是仁慈的。
他在晚年,主动将自己喜欢的成年皇子,分派管理旗务,允许他们参决大政,组成了一个凌驾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之上的特别权力中枢机构。
他这样做,不外乎两点意图:
一、他明确权力意志,不容许其他人寻租政务大权。他要最大限度向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夺权,精心打造他反复强调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大清正统。他将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引为最懂自己的重臣,又深刻忌讳他成为汉官和言官阵营中心,让嵩祝等满洲阁臣趋之若鹜,形成了“满洲大臣,竟无有能御汉大臣者”(《康熙起居注》“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初二日”条)的失衡局面。为此,他特地将曾主导议立胤禩而罢免的鹰派人物马齐复出,以加强满官势力。
康熙诸皇子剧照
二、他废黜胤礽之后,仍要选择理想的皇位继承人。虽然康熙一再强调“今天下大小事务皆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但是,他为了最大范围培育、海选杰出的接班人,充分给予诸成年皇子锻炼的机会,以期遴选出具备足够理政能力的新储君,来弥补他曾费时四十多年培育废太子不成功的失衡心态。
帝王心术是复杂的,随意的,矛盾的。
这,加剧了九子夺嫡的斗争,加速了康熙生命的衰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