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反枯”,鄱阳湖湿地生态何解,旱涝急转事件对鄱阳湖流域(16)
2023-03-13 来源:你乐谷
6 对策与建议
赣江下游及鄱阳湖周边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繁荣。而结合前文的论述可知,气候变化下鄱阳湖赣江流域的洪灾有从上游向中下游转移的趋势,而且中下游的气象干旱频率也有显著增加,这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新情况,提出下述对策建议。
6.1 赣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提升对策
针对气候变化下鄱阳湖赣江流域的洪灾有从上游向中下游转移的趋势,结合当地的防洪工程现状,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防洪能力提升。
(1)城市防洪排涝要放到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统筹考虑,补齐短板、消除隐患、加强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科学确定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确保在遭遇3~5 a一遇暴雨时,基本不造成灾害损失、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
(2)任何工程措施都不可能完全应对可能出现的超强暴雨。要充分认识非工程措施应对突发性强暴雨和超强暴雨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类非工程措施。首先,把编制不同频率暴雨淹没范围图和暴雨洪涝灾害预测
预报系统纳入智慧城市建设中,使防洪排涝有一定预见期和针对性;影响城市防洪安全的大型水库都应建设暴雨洪水预测预报系统。根据暴雨洪涝灾害预报提前采取应急措施,如提前排泄或抽放城市内湖泊、水塘或废弃河道中的积水,腾出一定容量存蓄降雨径流;制定易受洪涝侵害区域居民转移和确保交通
、电力和通信
畅通的应急方案,加强居民保护人身安全和家庭财产的教育与培训
,有条件的城市利用水上公园或湿地公园作为临时分蓄洪区等。
6.2 赣江中下游的抗旱能力提升对策
针对气候变化下鄱阳湖赣江流域的中下游气象干旱频率增加的趋势,结合当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现状,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抗旱能力提升。
(1)坚持节水优先,加强水需求管理。需要根据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变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2)根据气候变化下的水文情势改变,对现有水利工程的运行目标、调度规则、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进行再评估,实施适应性管理。通过改进工程运行规则,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局部加固改造,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潜力。
7 结 论
气候变化对赣江流域不同区域的水文情势影响有一定区别:
(1)在降水方面,赣江上游、坝吉区间、吉峡区间、峡外区间4个区域的年均降水天数都处于减少状态;而且相比于1960—2001年,赣江上游、吉峡区间、峡外区间2002—202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均有小幅减少,分别下降了1.8%、1.2%和0.1%;而坝吉区间的年平均降水量则增大了6.4%。
(2)在径流方面,相比于1960—2001年,赣江上游的年平均流量下降极为突出,其中栋背流量减少了13.1%。在其它测站中,吉安减少1.2%,峡江和外洲则分别增加了3.6%和1.0%。
(3)在洪水方面,与1960—2001年相比,2002—2020年间赣江上游大于2 a一遇洪水发生频率有大幅下降,且明显小于下游。除此之外,大于5a一遇的典型洪水来水区域和主雨带总体也呈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的趋势。
(4)在干旱方面,相比于1960—2001年,2002—2020年赣江上游的气象干旱频率相差不大;但中下游吉安的气象干旱频率由31.0%提升至126.3%;南昌的气象干旱频率由38.1%提升至68.4%。而且随着平均气温升高,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流域级旱涝急转事件频率由2.5%上升至10.5%。
赣江下游及鄱阳湖周边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繁荣。而结合前文的论述可知,气候变化下鄱阳湖赣江流域的洪灾有从上游向中下游转移的趋势,而且中下游的气象干旱频率也有显著增加,这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新情况,提出下述对策建议。
6.1 赣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提升对策
针对气候变化下鄱阳湖赣江流域的洪灾有从上游向中下游转移的趋势,结合当地的防洪工程现状,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防洪能力提升。
(1)城市防洪排涝要放到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统筹考虑,补齐短板、消除隐患、加强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科学确定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确保在遭遇3~5 a一遇暴雨时,基本不造成灾害损失、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
(2)任何工程措施都不可能完全应对可能出现的超强暴雨。要充分认识非工程措施应对突发性强暴雨和超强暴雨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类非工程措施。首先,把编制不同频率暴雨淹没范围图和暴雨洪涝灾害预测
预报系统纳入智慧城市建设中,使防洪排涝有一定预见期和针对性;影响城市防洪安全的大型水库都应建设暴雨洪水预测预报系统。根据暴雨洪涝灾害预报提前采取应急措施,如提前排泄或抽放城市内湖泊、水塘或废弃河道中的积水,腾出一定容量存蓄降雨径流;制定易受洪涝侵害区域居民转移和确保交通
、电力和通信
畅通的应急方案,加强居民保护人身安全和家庭财产的教育与培训
,有条件的城市利用水上公园或湿地公园作为临时分蓄洪区等。
6.2 赣江中下游的抗旱能力提升对策
针对气候变化下鄱阳湖赣江流域的中下游气象干旱频率增加的趋势,结合当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现状,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抗旱能力提升。
(1)坚持节水优先,加强水需求管理。需要根据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变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2)根据气候变化下的水文情势改变,对现有水利工程的运行目标、调度规则、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进行再评估,实施适应性管理。通过改进工程运行规则,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局部加固改造,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潜力。
7 结 论
气候变化对赣江流域不同区域的水文情势影响有一定区别:
(1)在降水方面,赣江上游、坝吉区间、吉峡区间、峡外区间4个区域的年均降水天数都处于减少状态;而且相比于1960—2001年,赣江上游、吉峡区间、峡外区间2002—202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均有小幅减少,分别下降了1.8%、1.2%和0.1%;而坝吉区间的年平均降水量则增大了6.4%。
(2)在径流方面,相比于1960—2001年,赣江上游的年平均流量下降极为突出,其中栋背流量减少了13.1%。在其它测站中,吉安减少1.2%,峡江和外洲则分别增加了3.6%和1.0%。
(3)在洪水方面,与1960—2001年相比,2002—2020年间赣江上游大于2 a一遇洪水发生频率有大幅下降,且明显小于下游。除此之外,大于5a一遇的典型洪水来水区域和主雨带总体也呈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的趋势。
(4)在干旱方面,相比于1960—2001年,2002—2020年赣江上游的气象干旱频率相差不大;但中下游吉安的气象干旱频率由31.0%提升至126.3%;南昌的气象干旱频率由38.1%提升至68.4%。而且随着平均气温升高,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流域级旱涝急转事件频率由2.5%上升至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