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空前干旱 候鸟过冬成大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5)
2023-03-13 来源:你乐谷
↑2022年9月22日,江西九江,进入枯水期的鄱阳湖湖口段干裂的湖滩。图据视觉中国
朱凯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本次旱情的影响已经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应该寄希望于未来,首先还要进一步提升公民环境保护的主动意识,从小事做起,履行好公民的责任,其次也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在未来的城市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特别是不能盲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工程项目。从政府到公众凝心聚力,上下齐心,真正做到“共抓大保护”的良好社会格局。
而一位鄱阳湖生态研究的志愿者指出,持续干旱等极端气象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气候变化的一种状况,根本原因在于过度的人类活动。“江西干旱使得鄱阳湖水域面积缩小,涉及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原因,不能将缩小的原因归结到自然本身,而更需要考虑人为原因,如上游生态水调度问题、干旱情况下的节水问题、人工水利枢纽工程等。”
“每个人都应该做些对生态友好的努力,以帮助鄱阳湖提高响应能力,使得影响降到最低。”上述志愿者举例说,比如不去鄱阳湖猎取鱼类资源、拾捡螺蚌和垂钓等,让有限的食物留给江豚和已经陆续到达的冬侯鸟类;不偷盗猎候鸟;不擅自在露出来的洲滩上竞相飙车碾压以破坏湿地;不到野生动物栖息的地方露营等。
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在9月16日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市民、村民及游客,在鄱阳湖遭遇最强干旱的时候,不要到湖区捕捞、垂钓、挖沙等;在候鸟到来的时候,如发现伤病、受困、迷途等现象,要及时与当地林业部门、候鸟保护部门和野生动物救护部门取得联系,为守护鄱阳湖万物生灵尽到责任。
―EN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鄱阳湖空前干旱 候鸟过冬成大考相关阅读:
鄱阳湖何以成为冬季候鸟家园
作者:于秀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首民谣形象地描述了候鸟在鄱阳湖越冬的壮观场景,也展现出鄱阳湖作为冬季候鸟家园的美丽画卷。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共记录到鸟类20目76科235属462种,占我国1445种鸟类的31.97%。2021年新年伊始,根据江西省对鄱阳湖越冬水鸟开展的全湖调查,共监测到越冬水鸟68种,数量达68万余只。
在鄱阳湖越冬的水鸟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珍稀濒危种类之多也为国内外罕见。相关监测显示:约有4000只白鹤和超过3万只鸿雁在鄱阳湖越冬,均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越冬候鸟种群;此外,占全世界80%的东方白鹳也在此越冬。白鹤、鸿雁、东方白鹳、小天鹅、白琵鹭等18种水鸟均超过占全球种群数量1%的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在鄱阳湖越冬的水鸟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的物种有23种。其中,白鹤、青头潜鸭、勺嘴鹬属于极危等级(CR);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大杓鹬、小青脚鹬和大滨鹬属于濒危等级(EN);小白额雁、鸿雁、白头鹤、白枕鹤等13种属于易危等级(VU)。
鄱阳湖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湖泊,与长江的天然联系成为湿地发育的重要水文环境,而丰枯季的水文节律则造就出多样化的生境,为越冬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环境。
朱凯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本次旱情的影响已经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应该寄希望于未来,首先还要进一步提升公民环境保护的主动意识,从小事做起,履行好公民的责任,其次也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在未来的城市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特别是不能盲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工程项目。从政府到公众凝心聚力,上下齐心,真正做到“共抓大保护”的良好社会格局。
而一位鄱阳湖生态研究的志愿者指出,持续干旱等极端气象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气候变化的一种状况,根本原因在于过度的人类活动。“江西干旱使得鄱阳湖水域面积缩小,涉及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原因,不能将缩小的原因归结到自然本身,而更需要考虑人为原因,如上游生态水调度问题、干旱情况下的节水问题、人工水利枢纽工程等。”
“每个人都应该做些对生态友好的努力,以帮助鄱阳湖提高响应能力,使得影响降到最低。”上述志愿者举例说,比如不去鄱阳湖猎取鱼类资源、拾捡螺蚌和垂钓等,让有限的食物留给江豚和已经陆续到达的冬侯鸟类;不偷盗猎候鸟;不擅自在露出来的洲滩上竞相飙车碾压以破坏湿地;不到野生动物栖息的地方露营等。
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在9月16日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市民、村民及游客,在鄱阳湖遭遇最强干旱的时候,不要到湖区捕捞、垂钓、挖沙等;在候鸟到来的时候,如发现伤病、受困、迷途等现象,要及时与当地林业部门、候鸟保护部门和野生动物救护部门取得联系,为守护鄱阳湖万物生灵尽到责任。
―EN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鄱阳湖空前干旱 候鸟过冬成大考相关阅读:
鄱阳湖何以成为冬季候鸟家园
作者:于秀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首民谣形象地描述了候鸟在鄱阳湖越冬的壮观场景,也展现出鄱阳湖作为冬季候鸟家园的美丽画卷。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共记录到鸟类20目76科235属462种,占我国1445种鸟类的31.97%。2021年新年伊始,根据江西省对鄱阳湖越冬水鸟开展的全湖调查,共监测到越冬水鸟68种,数量达68万余只。
在鄱阳湖越冬的水鸟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珍稀濒危种类之多也为国内外罕见。相关监测显示:约有4000只白鹤和超过3万只鸿雁在鄱阳湖越冬,均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越冬候鸟种群;此外,占全世界80%的东方白鹳也在此越冬。白鹤、鸿雁、东方白鹳、小天鹅、白琵鹭等18种水鸟均超过占全球种群数量1%的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在鄱阳湖越冬的水鸟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的物种有23种。其中,白鹤、青头潜鸭、勺嘴鹬属于极危等级(CR);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大杓鹬、小青脚鹬和大滨鹬属于濒危等级(EN);小白额雁、鸿雁、白头鹤、白枕鹤等13种属于易危等级(VU)。
鄱阳湖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湖泊,与长江的天然联系成为湿地发育的重要水文环境,而丰枯季的水文节律则造就出多样化的生境,为越冬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