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优胜者写作范本(6)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比如说我家乡的华岩寺,原来竹静谷幽、寺深庙古。可自从心月大师圆寂之后,新住持却学走了少林寺商业化的不归路。不过三年,松林无存,尽新庙林立;湖水亦浊,皆游艇泛浪。我曾拜于心月冢前,在凭吊一个时代,也悲悯一个时代。”
“那么,救国有术吗?”魔鬼低声问道。
“非术也,道也。天下之上进在于人心之上进,天下之沦落在于人心之沦落。如欲除天下之弊,请始于人心之净化;欲使人心得净化,请始于美感之培养也。”
一时间魔鬼无言以对,只频频点头,然后大叹“美哉!”三声而去。是夜月斜天旷,千树秋霜,凝重的黑夜将我重重围住,我也仿佛融入这夜色里了。
己丑年秋
于燕园
【点评】
魔鬼的突然出现看似突兀,但熟悉钱钟书先生作品的人立即就会意识到作者是在模仿《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的写法,不禁为作者巧妙的构思拍案叫绝;而不熟悉钱钟书先生作品的人则会被魔鬼到访这样的情节所吸引,进而对文章后面的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通过与魔鬼对话的形式,作者借“我”之口,将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感受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了出来,见解独到,启人深思。
“美”不仅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体验。作者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来谈小我之美、大我之美、人性之美,让“美”由艰涩难懂的学术概念变为触手可及之“物”,如此深入浅出的写法值得称道。
举华岩寺这一反例,说明培养美感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主旨。
【专家评委点评】
“与魔鬼夜谈”,这种情境恐怕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得到的。本文作者模仿钱钟书先生《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的写法,恰如其分地借一人一鬼之口将“美”的内涵阐述得深入透彻,并能结合现实抒发自己对“美”的看法,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全文语言流畅自然,颇具古风韵味,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很见写作功底。
佳作三
本文获第八届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
高中组特等奖
获奖秘籍:认识深刻
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
文/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 陈 婕
当康德让“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扎根内心时,也暗含了道德为一种美好信仰的态度。然而在愈发展愈复杂的社会中,道德,于很多人看来不甚美好。道德与良知在铺天盖地的德育宣传中更像越垒越高的城墙,人被唾沫左右,也被内心左右,让立世成为没有答案、充满挣扎的谈资。
可惜的是,人们总记得星空很高,却忘了仰望星空的那份亲切感与触手可得的满足。道德亦是如此。面对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人们忘记道德并不高大,作为人的初心,卑微而不卑贱。我们需要仰望和敬畏的是法律,道德则能成为安心立世之本。
在渔人的故事里,“未知”是他们实施救援的最大阻碍。前两个渔民因日期和地点的未知却步,也因此受到所谓“良心的谴责”。第三个渔民则一语道出本质,一切未知的阻碍不过是因种种顾虑想要逃避的借口,道德的施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关键是人如何看待。他看见了社会的症结,他的不安既是内心的挣扎,也是对于社会的忧思。
故事终究是故事,“这里”也仅仅是个喻体,象征着无处不在的道德抉择。我们每日面临的冲突,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胡塞尔毕生论述“理性”与“非理性”,仍身处两者的旋涡中,难以逃脱。他以真理、定律定义理性,那么何为真理?行善助人是否又是亘古不变的绝对要求呢?因此道德藏身于两者之间,人们常常渴望有一个做与不做的标尺,轻松地左右自身的抉择。然而,这个标尺是无法存在的,立于现实,有的只是纯粹的行善、纯粹的行恶与纯粹的独善其身。
小悦悦的事虽已时过境迁,也是国人不愿提起的伤疤,但作为透射世间百态亦具有普遍价值的例子,用于此以分析道德冲突的本质未尝不可。社会上众多行善反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例子,让人们面对求救者时的第一反应即保全自身。路人途经鲜血淋漓的马路,大抵是思索责任承担,思索医药费用,最终宽慰于周遭无人救援而漠然走开。
“那么,救国有术吗?”魔鬼低声问道。
“非术也,道也。天下之上进在于人心之上进,天下之沦落在于人心之沦落。如欲除天下之弊,请始于人心之净化;欲使人心得净化,请始于美感之培养也。”
一时间魔鬼无言以对,只频频点头,然后大叹“美哉!”三声而去。是夜月斜天旷,千树秋霜,凝重的黑夜将我重重围住,我也仿佛融入这夜色里了。
己丑年秋
于燕园
【点评】
魔鬼的突然出现看似突兀,但熟悉钱钟书先生作品的人立即就会意识到作者是在模仿《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的写法,不禁为作者巧妙的构思拍案叫绝;而不熟悉钱钟书先生作品的人则会被魔鬼到访这样的情节所吸引,进而对文章后面的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通过与魔鬼对话的形式,作者借“我”之口,将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感受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了出来,见解独到,启人深思。
“美”不仅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体验。作者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来谈小我之美、大我之美、人性之美,让“美”由艰涩难懂的学术概念变为触手可及之“物”,如此深入浅出的写法值得称道。
举华岩寺这一反例,说明培养美感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主旨。
【专家评委点评】
“与魔鬼夜谈”,这种情境恐怕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得到的。本文作者模仿钱钟书先生《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的写法,恰如其分地借一人一鬼之口将“美”的内涵阐述得深入透彻,并能结合现实抒发自己对“美”的看法,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全文语言流畅自然,颇具古风韵味,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很见写作功底。
佳作三
本文获第八届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
高中组特等奖
获奖秘籍:认识深刻
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
文/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 陈 婕
当康德让“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扎根内心时,也暗含了道德为一种美好信仰的态度。然而在愈发展愈复杂的社会中,道德,于很多人看来不甚美好。道德与良知在铺天盖地的德育宣传中更像越垒越高的城墙,人被唾沫左右,也被内心左右,让立世成为没有答案、充满挣扎的谈资。
可惜的是,人们总记得星空很高,却忘了仰望星空的那份亲切感与触手可得的满足。道德亦是如此。面对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人们忘记道德并不高大,作为人的初心,卑微而不卑贱。我们需要仰望和敬畏的是法律,道德则能成为安心立世之本。
在渔人的故事里,“未知”是他们实施救援的最大阻碍。前两个渔民因日期和地点的未知却步,也因此受到所谓“良心的谴责”。第三个渔民则一语道出本质,一切未知的阻碍不过是因种种顾虑想要逃避的借口,道德的施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关键是人如何看待。他看见了社会的症结,他的不安既是内心的挣扎,也是对于社会的忧思。
故事终究是故事,“这里”也仅仅是个喻体,象征着无处不在的道德抉择。我们每日面临的冲突,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胡塞尔毕生论述“理性”与“非理性”,仍身处两者的旋涡中,难以逃脱。他以真理、定律定义理性,那么何为真理?行善助人是否又是亘古不变的绝对要求呢?因此道德藏身于两者之间,人们常常渴望有一个做与不做的标尺,轻松地左右自身的抉择。然而,这个标尺是无法存在的,立于现实,有的只是纯粹的行善、纯粹的行恶与纯粹的独善其身。
小悦悦的事虽已时过境迁,也是国人不愿提起的伤疤,但作为透射世间百态亦具有普遍价值的例子,用于此以分析道德冲突的本质未尝不可。社会上众多行善反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例子,让人们面对求救者时的第一反应即保全自身。路人途经鲜血淋漓的马路,大抵是思索责任承担,思索医药费用,最终宽慰于周遭无人救援而漠然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