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 的播出促成了 熔炉法 而动漫中的 豫章书院 却被下架(4)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电视动画《理想禁区》(EVIL OR LIVE)改编自李晓楠原作的同名网络漫画,动画由上海绘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制作。
百度搜索《理想禁区》
中国网络版于2017年10月10日起每周二版权网站发布国语版,10月17日发布日语版。[1]目前已下架。
“戒网瘾学校”事件持续升级,很多当事人的现身说法也让这些机构的阴暗面暴露在大众面前。《理想禁区》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的动画。将现实问题以动画形式展示在大众面前,也反映了作品对于真相的追求。家长把孩子送入类似机构进行改造,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得到的结果往往令人痛心。(法制晚报 评)
“戒网瘾”学校重新走入大众视线,而一部以此为背景的动画作品《理想禁区》,也因其贴合现实的故事题材在网上掀起热议。“网瘾”从来不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而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走出困境。(新闻晨报 评)
现实题材的动画《理想禁区》,这部动画里的主人公被送进了所谓的“戒网瘾机构”,从而发生了一系列故事,这也与现实中的某些强制教育机构相对应,而现实只怕是更加残酷,他们想要的只是治疗不听话。(北京青年周刊 评)
(以上内容出自百度百科
中的简介和评论内容)
两者对比,不禁心痛。因为那个叫做《熔炉》的故事不仅有了结果,而且还被无数故事的讲述人讲述。而这个叫做《理想禁区》的故事不仅没有结果,还被埋没在了时间的河流中。
作为当年追完这部动画的人,我不得不承认《理想禁区》这部动画对现实中的戒网瘾学校做了艺术化的处理——现实中的戒网瘾学校往往比这部动画中描述的更加难以想象。
但是无论如何,这部动画在明面上是被下架了的,我不知道是有人容不下这部动画被其他人看到还是什么其他原因,但事实如此,你只能通过一些不怎么正规的渠道去观看这部动画。
对于这部动画的质量我不准备做更多的评述,本专栏也是希望借着这样的对比抛出一个讨论:我们把社会的改变寄希望于一部艺术作品是否现实?
不得不说的是,目前艺术作品别说描写事实了,连血液等的描述都大多被禁止,而且还冠以了一个名号——保护未成年的心理健康。
被送到上文所说的类似教育机构的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他们别说心理健康了,连自由,身体健康,甚至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不敢说能得到保障,可是谁去救一救他们呢?
令人感到庆幸的是,有一群不求回报的人拼着生命危险把这些孩子们救了出来,并且揭露了所谓的“豫章书院”的骗局,但是既然有了第二个“杨永信”,谁又能保证不会有第三个,第四个?
就像成龙先生的那句公益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一样,更多的朋友们所希望的是整个社会,特别是为人父母正视所谓的“网瘾”,选择沟通,对话,选择教育,树人,而不是把自己最基本的责任推脱给机构,把自己的儿女当成一种交易。
因为不敢肯定能不能把这样的文章做成高质量的视频,所以我就只写了这样的一个专栏来发出我的声音——当然这个专栏不是结束,但是我已经表明了我的立场。实话说在东窗事发的第一时间,我就做出了选择:支持那些为了让大众认清这些非法机构而努力的同龄人们。
百度搜索《理想禁区》
中国网络版于2017年10月10日起每周二版权网站发布国语版,10月17日发布日语版。[1]目前已下架。
“戒网瘾学校”事件持续升级,很多当事人的现身说法也让这些机构的阴暗面暴露在大众面前。《理想禁区》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的动画。将现实问题以动画形式展示在大众面前,也反映了作品对于真相的追求。家长把孩子送入类似机构进行改造,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得到的结果往往令人痛心。(法制晚报 评)
“戒网瘾”学校重新走入大众视线,而一部以此为背景的动画作品《理想禁区》,也因其贴合现实的故事题材在网上掀起热议。“网瘾”从来不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而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走出困境。(新闻晨报 评)
现实题材的动画《理想禁区》,这部动画里的主人公被送进了所谓的“戒网瘾机构”,从而发生了一系列故事,这也与现实中的某些强制教育机构相对应,而现实只怕是更加残酷,他们想要的只是治疗不听话。(北京青年周刊 评)
(以上内容出自百度百科
中的简介和评论内容)
两者对比,不禁心痛。因为那个叫做《熔炉》的故事不仅有了结果,而且还被无数故事的讲述人讲述。而这个叫做《理想禁区》的故事不仅没有结果,还被埋没在了时间的河流中。
作为当年追完这部动画的人,我不得不承认《理想禁区》这部动画对现实中的戒网瘾学校做了艺术化的处理——现实中的戒网瘾学校往往比这部动画中描述的更加难以想象。
但是无论如何,这部动画在明面上是被下架了的,我不知道是有人容不下这部动画被其他人看到还是什么其他原因,但事实如此,你只能通过一些不怎么正规的渠道去观看这部动画。
对于这部动画的质量我不准备做更多的评述,本专栏也是希望借着这样的对比抛出一个讨论:我们把社会的改变寄希望于一部艺术作品是否现实?
不得不说的是,目前艺术作品别说描写事实了,连血液等的描述都大多被禁止,而且还冠以了一个名号——保护未成年的心理健康。
被送到上文所说的类似教育机构的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他们别说心理健康了,连自由,身体健康,甚至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不敢说能得到保障,可是谁去救一救他们呢?
令人感到庆幸的是,有一群不求回报的人拼着生命危险把这些孩子们救了出来,并且揭露了所谓的“豫章书院”的骗局,但是既然有了第二个“杨永信”,谁又能保证不会有第三个,第四个?
就像成龙先生的那句公益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一样,更多的朋友们所希望的是整个社会,特别是为人父母正视所谓的“网瘾”,选择沟通,对话,选择教育,树人,而不是把自己最基本的责任推脱给机构,把自己的儿女当成一种交易。
因为不敢肯定能不能把这样的文章做成高质量的视频,所以我就只写了这样的一个专栏来发出我的声音——当然这个专栏不是结束,但是我已经表明了我的立场。实话说在东窗事发的第一时间,我就做出了选择:支持那些为了让大众认清这些非法机构而努力的同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