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止听个响 穷烧如何选择一款便宜的头戴式耳机 100元篇(4)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KOSS PP
KOSS是一家老牌的美国音频商,但是在大陆有点名不见经传的味道,还好在代理商的努力下,成功打开了市场,开始被烧友们所熟知。PP就是打开KOSS大陆市场的钥匙。
作为一个已经有30年历史的老耳机,在入门级市场中仍然有它的一席之地,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个问题我在上一期也提到过)造型前卫,而且低频突出,简直是预见了未来。
评价:压耳式设计,半开放式耳机,头梁是金属,外框架是塑料,重量轻,长期佩戴耳朵会不舒服,但不会累(因为轻),做工很渣,耳机“骨折”的风险很大。低频量巨大,适合不打算入烧的普通年轻人,真要比“动次打次”,Beats在KOSS面前只能当个小娃娃。
频响:如同鸡一般的频响曲线,低频量大,大到盖过中高频。低频比较具有能量感,冲击感强烈。
下潜:Lv2
解析:如同鸡一样。分离:混在一起。
声场:Lv2
动态:如同……蛮牛一般。(这种失常的动态是贬义词,属于单边动态强大,听不下来的那种)瞬态:肥、慢,但是比“弱鸡”要强一点。
特长:动次打次。
适用范围:欧美流行、摇滚乐。
总结:
本期可算是没把某些“老古董”请出来了,介绍的都是当下十分热门的耳机,甚至说是耳熟能详的常客。
价位我也控制在了100以内,除了拜亚(这个品牌从来都是很高冷的,要它放下身段妥协市场可不容易,哈哈),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百元耳机”了。
缺点与共性我也在前文中强调过,为了讨好一般人的耳朵,都是加强过了低频,普遍都是量大,但是下潜又不好,反正初烧和普通人一样,不理解下潜是什么,厂商就随意凑合做出点声音了。
未问先答——
Q:你总是提到下潜,下潜是啥啊?不是玄学吗?
A:一般人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低频量大,但是低频下潜却不好理解。
从概念上解释就是耳机真正所能及的极低频模拟重放,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常识——人耳振膜其实真正所能感受到的频率范围到不了20~20000Hz,或者说到了两端极限基本上很难感觉到,尤其是混在音乐中时,就更难察觉到了。
但是,虽然你的耳朵“听”不到,但是你的器官是可以感受到的,这就是“下潜”。模拟低频越好的耳机,下潜就越深。
比如像Beats这种耳机,许多人说他的低频好,但实际上只是量大,下潜几乎没有,也就是说,这些低频量全部是由你的脑袋直接感受到了,所以就“轰头”。
稍微好一点的入门HIFI耳塞,基本上就有下潜的意思了,也就是“卡喉咙”,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不喜欢用耳塞的原因,下到几百,上到万元,没有一款下潜令我满意的塞子。
真正优秀的HIFI大耳,要么是注重低频的质感,做到凝聚,要么就是做出氛围感,你能明显地感受的巨量而澎湃的低频涌来,而又不会觉得轰头,只会觉得胸腔处一阵阵的鼓动。(这里的典型代表,就是全平衡系统推好之后的HD6XX系列)低频根本就不会在头里轰。
耳→喉咙→胸口→胸腔→心底
Q:为什么你给的评价都不高?
A:才百来块钱的东西要我怎么给高评价……是不是太不给高端货面子了?(笑~)
Q:K420停产了啊,哪里可以买到?
A:闲鱼买二手。
Q:我听说大耳需要专门的前端甚至台放才能发挥全部实力,真的吗?
A:这几个破玩意还准备前端呢……插个手机、电脑或者几十块钱的MP3凑合听吧。
这些耳机的潜力也没多少可以挖掘的,蠢驴配金鞍,这不合适呀……
Q:你评价里的好多词我还是不懂,能解释一下吗?
KOSS是一家老牌的美国音频商,但是在大陆有点名不见经传的味道,还好在代理商的努力下,成功打开了市场,开始被烧友们所熟知。PP就是打开KOSS大陆市场的钥匙。
作为一个已经有30年历史的老耳机,在入门级市场中仍然有它的一席之地,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个问题我在上一期也提到过)造型前卫,而且低频突出,简直是预见了未来。
评价:压耳式设计,半开放式耳机,头梁是金属,外框架是塑料,重量轻,长期佩戴耳朵会不舒服,但不会累(因为轻),做工很渣,耳机“骨折”的风险很大。低频量巨大,适合不打算入烧的普通年轻人,真要比“动次打次”,Beats在KOSS面前只能当个小娃娃。
频响:如同鸡一般的频响曲线,低频量大,大到盖过中高频。低频比较具有能量感,冲击感强烈。
下潜:Lv2
解析:如同鸡一样。分离:混在一起。
声场:Lv2
动态:如同……蛮牛一般。(这种失常的动态是贬义词,属于单边动态强大,听不下来的那种)瞬态:肥、慢,但是比“弱鸡”要强一点。
特长:动次打次。
适用范围:欧美流行、摇滚乐。
总结:
本期可算是没把某些“老古董”请出来了,介绍的都是当下十分热门的耳机,甚至说是耳熟能详的常客。
价位我也控制在了100以内,除了拜亚(这个品牌从来都是很高冷的,要它放下身段妥协市场可不容易,哈哈),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百元耳机”了。
缺点与共性我也在前文中强调过,为了讨好一般人的耳朵,都是加强过了低频,普遍都是量大,但是下潜又不好,反正初烧和普通人一样,不理解下潜是什么,厂商就随意凑合做出点声音了。
未问先答——
Q:你总是提到下潜,下潜是啥啊?不是玄学吗?
A:一般人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低频量大,但是低频下潜却不好理解。
从概念上解释就是耳机真正所能及的极低频模拟重放,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常识——人耳振膜其实真正所能感受到的频率范围到不了20~20000Hz,或者说到了两端极限基本上很难感觉到,尤其是混在音乐中时,就更难察觉到了。
但是,虽然你的耳朵“听”不到,但是你的器官是可以感受到的,这就是“下潜”。模拟低频越好的耳机,下潜就越深。
比如像Beats这种耳机,许多人说他的低频好,但实际上只是量大,下潜几乎没有,也就是说,这些低频量全部是由你的脑袋直接感受到了,所以就“轰头”。
稍微好一点的入门HIFI耳塞,基本上就有下潜的意思了,也就是“卡喉咙”,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不喜欢用耳塞的原因,下到几百,上到万元,没有一款下潜令我满意的塞子。
真正优秀的HIFI大耳,要么是注重低频的质感,做到凝聚,要么就是做出氛围感,你能明显地感受的巨量而澎湃的低频涌来,而又不会觉得轰头,只会觉得胸腔处一阵阵的鼓动。(这里的典型代表,就是全平衡系统推好之后的HD6XX系列)低频根本就不会在头里轰。
耳→喉咙→胸口→胸腔→心底
Q:为什么你给的评价都不高?
A:才百来块钱的东西要我怎么给高评价……是不是太不给高端货面子了?(笑~)
Q:K420停产了啊,哪里可以买到?
A:闲鱼买二手。
Q:我听说大耳需要专门的前端甚至台放才能发挥全部实力,真的吗?
A:这几个破玩意还准备前端呢……插个手机、电脑或者几十块钱的MP3凑合听吧。
这些耳机的潜力也没多少可以挖掘的,蠢驴配金鞍,这不合适呀……
Q:你评价里的好多词我还是不懂,能解释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