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为什么破产(2)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GE Capital(通用电气金融服务集团)一开始的业务重点是抵押贷款和汽车租赁等传统消费信贷业务,以及房地产投资,然后进入设备和飞机融资租赁,保险业,再后来进入信用卡业务。他的业务范围包括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借、外汇借款、吸收成员单位存款、企业外募集资金、银团贷款、中间市场融资、消费信贷、证券投资、参股金融企业或实业等等。但是GE并不依靠GE CAPITAL融资,相反GE CAPITAL的运营资金是由GE通过发行债券募集(最多时每年4000亿美元),转由GE CAPITAL使用,所以GE CAPITAL对GE而言,只是一个盈利工具,而非融资工具,GE更不可能从GE CAPITAL抽血。GE不会并让他的金融业成为实业的资金输入管道,助长实业不可遏制地进行扩张,导致风险加大,最后拖垮金融业,也导致实业会消亡。
GE这种模式与中国企业控制金融业动机是不同的。这也是海航无法模仿的。
所以海航控制金融业,是要从金融业获得资金的。当然实际上现在也没有做到多少。
但是当时也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产融结合必须从财务管理开始,然后到给集团提供财务服务(例如海航财务公司就是这一认识的产物),然后再开始外部金融服务和筹措资金,最后再达到金融产业化。在现金流管理不规范时,就试图用金融杠杆获取超常规发展,会欲速则不达。所以海航一开始就极为重视现金流平衡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
所以海航走上产融结合的多元化模式,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集团的产业链协同效应,实现风险对冲甚至互补,以减少运营风险。
海航想多元化扩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民航客运业的天花板效应,也即航线资源稀缺导致除非民航局亲儿子(例如三大航空集团)可以任意选择有利可图航线,其他企业都很难不受限制获得盈利航线,实际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海航盈利航线只有50%左右,另外一半航线都是赔本赚吆喝。显然在无利可图的航线资源上继续加大投资只会出现效益递减,但是如果不投入这种航线,将不会获得有利可图航线(民航局对非亲生儿子审批航线是采取捆绑模式的),再加上三大集团的挤压(采用的挤压手段一度超出想象,几乎就是刺刀见红,经常是航班对对胡),与他们正面对抗是毫无胜算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所以以地养天成为必然选择。
当然海航还有一个不能说出口的想法,那就是大到不能倒,当企业规模已经大到成为这个市场的一部分时,就安全了。同时企业做大后还有VIP效应,也即大企业能够在与地方政府交换利益时获得更好的对价,在中国搞企业,不与政府合作是不可能的做起来的。
海航由于资本金不足,进行产业链扩张的主要手段就是借钱并购,并购整合完毕后,用整合项目未来收益继续借钱,继续并购。从2007年开始,海航并购扩张导致的企业总资产增长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在2010年到2011年的两年间,总资产增长率超过40%。
当时海航讨论选择何种模式多元化时,讨论过各种可能,例如讨论过财务投资为主的模式,例如通过并购进入金融、零售和电信这些外资感兴趣的行业,然后择机高价卖给跨国企业,获取超额利润(这是一种占座买卖企业模式);也考虑过垂直产业链控制模式,把与物流、客运、旅游、零售等等有关的上下游,甚至制造业(海航曾经介入过造船业和小型飞机制造业)都整合成一个集团,获取产业链全部利润(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模式);还讨论过非相关产业扩张模式,也即只要赚钱,规模足够大,不管什么领域,一概进入。当然最后从可行性角度,决定选择以航空客运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下游多元化扩张,因为这种模式简单,速度快。
这种扩张模式对海航快速扩张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即这种模式就是:融资为了并购,并购为了融资,并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企业规模就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壮大。
GE这种模式与中国企业控制金融业动机是不同的。这也是海航无法模仿的。
所以海航控制金融业,是要从金融业获得资金的。当然实际上现在也没有做到多少。
但是当时也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产融结合必须从财务管理开始,然后到给集团提供财务服务(例如海航财务公司就是这一认识的产物),然后再开始外部金融服务和筹措资金,最后再达到金融产业化。在现金流管理不规范时,就试图用金融杠杆获取超常规发展,会欲速则不达。所以海航一开始就极为重视现金流平衡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
所以海航走上产融结合的多元化模式,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集团的产业链协同效应,实现风险对冲甚至互补,以减少运营风险。
海航想多元化扩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民航客运业的天花板效应,也即航线资源稀缺导致除非民航局亲儿子(例如三大航空集团)可以任意选择有利可图航线,其他企业都很难不受限制获得盈利航线,实际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海航盈利航线只有50%左右,另外一半航线都是赔本赚吆喝。显然在无利可图的航线资源上继续加大投资只会出现效益递减,但是如果不投入这种航线,将不会获得有利可图航线(民航局对非亲生儿子审批航线是采取捆绑模式的),再加上三大集团的挤压(采用的挤压手段一度超出想象,几乎就是刺刀见红,经常是航班对对胡),与他们正面对抗是毫无胜算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所以以地养天成为必然选择。
当然海航还有一个不能说出口的想法,那就是大到不能倒,当企业规模已经大到成为这个市场的一部分时,就安全了。同时企业做大后还有VIP效应,也即大企业能够在与地方政府交换利益时获得更好的对价,在中国搞企业,不与政府合作是不可能的做起来的。
海航由于资本金不足,进行产业链扩张的主要手段就是借钱并购,并购整合完毕后,用整合项目未来收益继续借钱,继续并购。从2007年开始,海航并购扩张导致的企业总资产增长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在2010年到2011年的两年间,总资产增长率超过40%。
当时海航讨论选择何种模式多元化时,讨论过各种可能,例如讨论过财务投资为主的模式,例如通过并购进入金融、零售和电信这些外资感兴趣的行业,然后择机高价卖给跨国企业,获取超额利润(这是一种占座买卖企业模式);也考虑过垂直产业链控制模式,把与物流、客运、旅游、零售等等有关的上下游,甚至制造业(海航曾经介入过造船业和小型飞机制造业)都整合成一个集团,获取产业链全部利润(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模式);还讨论过非相关产业扩张模式,也即只要赚钱,规模足够大,不管什么领域,一概进入。当然最后从可行性角度,决定选择以航空客运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下游多元化扩张,因为这种模式简单,速度快。
这种扩张模式对海航快速扩张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即这种模式就是:融资为了并购,并购为了融资,并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企业规模就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