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遭施工损毁(2)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甘肃天水修路挖毁唐代古墓,考古工作者:大概率为胡人墓
10月19日,甘肃天水市伯阳镇一处在建公路工地挖掘出古墓,主体结构已被破坏,室壁上残留有“乾符四年”字样,壁砖上的彩色壁画为一名男性胡人的画像。考古工作者表示,上述古墓有很大概率为胡人的墓。
20日下午,天水市文物局文物科一名李姓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当地修建公路的工程已经停工,专家及省、市、县文物局相关人员已到现场勘查,案件已经移交给当地公安部门,目前正在调查中。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后续调查结果将在政府官网上公布。
现场视频显示,古墓旁停着多辆挖掘机,主体结构已被破坏,只剩下墓室一角。室壁上残留有“乾符四年”字样,壁砖上的彩色壁画为一名男性胡人的画像。
据了解,“乾符”为唐代晚期唐僖宗李儇曾使用过的年号。有考古爱好者表示,唐朝时期民族政策较为开放,有很多胡人进入中原经商定居,上述男性胡人画像为典型的唐时期胡人形象,因此古墓较大概率为唐末时期所建,且彩色壁画也表明古墓有可能为富贵人家所建。
天水市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名王姓考古研究员介绍,有壁画和题记的古墓较为罕见。“天水在古代是丝绸之路经过的一个点,以前也发现过很多胡人的物件”,王研究员表示,上述古墓有很大概率为胡人的墓,具体信息需要等后续考古勘查。
试点经验
政府出钱考古先行,净地交予开发商
或可化解文物保护和基本建设矛盾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与争论。有网友认为,工程施工人员非专业考古人员,对文物的鉴定能力较差,墓葬的损毁或出于意外。
对此,考古学专家告诉红星新闻,唐代墓葬的形制按其规模大小及构筑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类型:双室砖墓、巨型单室砖墓和双室土洞墓、大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中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小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以及小型土坑墓。其中砖室墓是完全能够很清楚地辨认出来的,其中或有石门、石棺或石椁等石葬具等。这次遭挖毁的疑似唐代古墓就属于此列。
“目前发现最多的小型单室土洞墓,有的有砖棺床,有的是土棺床或没有棺床,葬具为木棺,斜坡或竖斜墓道,一般看到葬具也能分辨出来。比较不好分辨的就是竖穴土坑墓,一般距地表仅深一米左右,墓室面积较小,有的有木棺痕迹,有的以瓦片掩身或就地掩埋,随葬品仅有几件日用陶瓷器。而此次被挖毁的疑似唐墓中可见壁画、题字,考古价值还是很高。”
修路挖毁古墓,不仅是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不难发现,这是一次典型的人为破坏事件。因为《文物保护法》规定,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以下的罚款。目前三位责任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但由于文物的年代已久,追责再严,造成的破坏已经不可逆了,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事实上,类似历史文物因为施工而遭遇破坏的情况,已多次出现。随着城市大拆大建,尤其是地铁等地下空间施工的情况增多,挖到文物的概率不断增加。为了避免施工造成损毁,文物保护层面有着严格的上报机制,以及对应的惩罚措施。
比如《文物保护法》提到,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如果是重要文物,还得立即上报给国务院的文物行政部门。在文物部门给出处理意见前,施工方是无权处理的。
在本次事件中,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提到,施工人员上报的是一个“坟”,而非“墓”。加上文物资料显示,该地没有文物,因此施工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其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但这一破坏起因,所指向的远远不仅是“施工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的问题,本质上它还是文物保护机制没有理顺的缩影。
10月19日,甘肃天水市伯阳镇一处在建公路工地挖掘出古墓,主体结构已被破坏,室壁上残留有“乾符四年”字样,壁砖上的彩色壁画为一名男性胡人的画像。考古工作者表示,上述古墓有很大概率为胡人的墓。
20日下午,天水市文物局文物科一名李姓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当地修建公路的工程已经停工,专家及省、市、县文物局相关人员已到现场勘查,案件已经移交给当地公安部门,目前正在调查中。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后续调查结果将在政府官网上公布。
现场视频显示,古墓旁停着多辆挖掘机,主体结构已被破坏,只剩下墓室一角。室壁上残留有“乾符四年”字样,壁砖上的彩色壁画为一名男性胡人的画像。
据了解,“乾符”为唐代晚期唐僖宗李儇曾使用过的年号。有考古爱好者表示,唐朝时期民族政策较为开放,有很多胡人进入中原经商定居,上述男性胡人画像为典型的唐时期胡人形象,因此古墓较大概率为唐末时期所建,且彩色壁画也表明古墓有可能为富贵人家所建。
天水市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名王姓考古研究员介绍,有壁画和题记的古墓较为罕见。“天水在古代是丝绸之路经过的一个点,以前也发现过很多胡人的物件”,王研究员表示,上述古墓有很大概率为胡人的墓,具体信息需要等后续考古勘查。
试点经验
政府出钱考古先行,净地交予开发商
或可化解文物保护和基本建设矛盾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与争论。有网友认为,工程施工人员非专业考古人员,对文物的鉴定能力较差,墓葬的损毁或出于意外。
对此,考古学专家告诉红星新闻,唐代墓葬的形制按其规模大小及构筑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类型:双室砖墓、巨型单室砖墓和双室土洞墓、大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中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小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以及小型土坑墓。其中砖室墓是完全能够很清楚地辨认出来的,其中或有石门、石棺或石椁等石葬具等。这次遭挖毁的疑似唐代古墓就属于此列。
“目前发现最多的小型单室土洞墓,有的有砖棺床,有的是土棺床或没有棺床,葬具为木棺,斜坡或竖斜墓道,一般看到葬具也能分辨出来。比较不好分辨的就是竖穴土坑墓,一般距地表仅深一米左右,墓室面积较小,有的有木棺痕迹,有的以瓦片掩身或就地掩埋,随葬品仅有几件日用陶瓷器。而此次被挖毁的疑似唐墓中可见壁画、题字,考古价值还是很高。”
修路挖毁古墓,不仅是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不难发现,这是一次典型的人为破坏事件。因为《文物保护法》规定,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以下的罚款。目前三位责任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但由于文物的年代已久,追责再严,造成的破坏已经不可逆了,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事实上,类似历史文物因为施工而遭遇破坏的情况,已多次出现。随着城市大拆大建,尤其是地铁等地下空间施工的情况增多,挖到文物的概率不断增加。为了避免施工造成损毁,文物保护层面有着严格的上报机制,以及对应的惩罚措施。
比如《文物保护法》提到,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如果是重要文物,还得立即上报给国务院的文物行政部门。在文物部门给出处理意见前,施工方是无权处理的。
在本次事件中,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提到,施工人员上报的是一个“坟”,而非“墓”。加上文物资料显示,该地没有文物,因此施工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其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但这一破坏起因,所指向的远远不仅是“施工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的问题,本质上它还是文物保护机制没有理顺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