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打绿 韦瓦第计划(3)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秋 : 故事 北京的忧伤诗歌
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史铁生不是诗人,但他有敏锐的洞察力。
苏打绿也非诗者,他们却能放出诗人的眼睛,静待秋晓。
歌名也同《春》一样,有惊人的延续性,按序,如下:
故事,从一片落叶开始
独处的时候,我好想你
偷闲的翅膀,天天晴朗
说了再见以后,我们走了一光年
再遇见...拾穗,你心里最后一个...小星星
以及诗意的语言:
《故事》用典:
阶前 秋水孟浪逼上眼(孟浪,鲁莽、轻率的意思。《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梧桐 吹乱漫身黄雨烟(白乐天《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向桃花的尽头追(陶渊明《桃花源记》)
人生一场大梦 叶落知多少(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曲终了 灯未尽 月积水 带露去(苏轼《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
衣袖沾湿不要紧(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人不见 数峰青 东篱下 一身轻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缤纷落英 忘了路远近(陶潜《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醒来 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睡去 已忘言语已忘我(陶潜《饮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你心里最后一个》:
药水请肖邦地擦 谎话请李白地讲
快乐请烟火地嚷 忧伤请汪洋地放
声线就青鸟地唱 脚步就落叶地踏
(四)
冬未了 柏林的庄嚴古典
郁達夫说,德国南部的冬天,大抵和江南的冬景差仿不多。
柏林不在南,它是座凝冬的城市。
街上迎面走来的,都是一群群肃穆的雕塑
是的,冬天是雕塑。
“有人说:雕塑是崇拜的图腾,偶像的象征;也有人说:雕塑是历史的遗存,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一个见证。所以人们用石头,用木头,甚至用玛瑙,勾勒出一个三维空间,记录下了情感,记录下了信仰,也记录下了思想。”
在严冬般的抽离下,历史就真实毕漉——
小时候就读过《希腊神话》,而其中最打动我的往往不是神话,而是反抗神的“人话”。
《冬》的主角是薛西弗斯,凡人,触怒了神明,他们叫他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去,由于它本身的重量,巨石又从山顶上滚下来,于是他回来,再次搬运,一次,两次,三次……他紧贴着石头的那张脸已经变成了一块石头,他跟石头揉成一体,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比他的石头更为顽强。而有一个版本的结局是,薛西佛斯在周而复始的惩罚之中,逐渐不觉得那是惩罚,而从这重复的动作中,懂得欣赏每一步推动巨石时自己的姿态,每一个力度所展现的美,当他懂得欣赏这样的自己时,巨石的诅咒竟忽然消失了。
加缪:“我让薛西弗斯留在山下!人们必须想象薛西弗斯是快乐的!”
薛西弗斯困在石头里头,而我们困在日复一日的徒劳里头。徒劳,但不一定无功,「虽然反复,却渐渐懂得」「每一步都是自己的」,若可长久保持对生命的这份热情,又有何不可呢?
「你重扛巨石 轻视着众神」
柏林的历史,也正如薛西弗斯,战后被众神宰割,挣扎之中,最后唯有,真实被人们接受。
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史铁生不是诗人,但他有敏锐的洞察力。
苏打绿也非诗者,他们却能放出诗人的眼睛,静待秋晓。
歌名也同《春》一样,有惊人的延续性,按序,如下:
故事,从一片落叶开始
独处的时候,我好想你
偷闲的翅膀,天天晴朗
说了再见以后,我们走了一光年
再遇见...拾穗,你心里最后一个...小星星
以及诗意的语言:
《故事》用典:
阶前 秋水孟浪逼上眼(孟浪,鲁莽、轻率的意思。《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梧桐 吹乱漫身黄雨烟(白乐天《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向桃花的尽头追(陶渊明《桃花源记》)
人生一场大梦 叶落知多少(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曲终了 灯未尽 月积水 带露去(苏轼《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
衣袖沾湿不要紧(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人不见 数峰青 东篱下 一身轻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缤纷落英 忘了路远近(陶潜《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醒来 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睡去 已忘言语已忘我(陶潜《饮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你心里最后一个》:
药水请肖邦地擦 谎话请李白地讲
快乐请烟火地嚷 忧伤请汪洋地放
声线就青鸟地唱 脚步就落叶地踏
(四)
冬未了 柏林的庄嚴古典
郁達夫说,德国南部的冬天,大抵和江南的冬景差仿不多。
柏林不在南,它是座凝冬的城市。
街上迎面走来的,都是一群群肃穆的雕塑
是的,冬天是雕塑。
“有人说:雕塑是崇拜的图腾,偶像的象征;也有人说:雕塑是历史的遗存,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一个见证。所以人们用石头,用木头,甚至用玛瑙,勾勒出一个三维空间,记录下了情感,记录下了信仰,也记录下了思想。”
在严冬般的抽离下,历史就真实毕漉——
小时候就读过《希腊神话》,而其中最打动我的往往不是神话,而是反抗神的“人话”。
《冬》的主角是薛西弗斯,凡人,触怒了神明,他们叫他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去,由于它本身的重量,巨石又从山顶上滚下来,于是他回来,再次搬运,一次,两次,三次……他紧贴着石头的那张脸已经变成了一块石头,他跟石头揉成一体,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比他的石头更为顽强。而有一个版本的结局是,薛西佛斯在周而复始的惩罚之中,逐渐不觉得那是惩罚,而从这重复的动作中,懂得欣赏每一步推动巨石时自己的姿态,每一个力度所展现的美,当他懂得欣赏这样的自己时,巨石的诅咒竟忽然消失了。
加缪:“我让薛西弗斯留在山下!人们必须想象薛西弗斯是快乐的!”
薛西弗斯困在石头里头,而我们困在日复一日的徒劳里头。徒劳,但不一定无功,「虽然反复,却渐渐懂得」「每一步都是自己的」,若可长久保持对生命的这份热情,又有何不可呢?
「你重扛巨石 轻视着众神」
柏林的历史,也正如薛西弗斯,战后被众神宰割,挣扎之中,最后唯有,真实被人们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