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墓被发现了没有?(2)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这时的东汉政权在世家豪族控制下已面临崩溃。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农民起义,进一步瓦解了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形成的地方军事势力,成为许多军事割据集团。曹操在这样的纷争兼并局势中,二十多年里逐个消灭了黄河流域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他在进行的统一战争中,推行了耕战政策,大力建置屯田,进而推行到各州郡,用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大地推动了生产力。
历史评价曹操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那是当之无愧的。曹操66岁病死洛阳后,他墓葬在何处,后人却一直是个谜。这次河南省文物考古家发现并确认曹操墓在今河南安阳县,不仅完全可靠可信,而且从另一个视角注释了一个真实的曹操。因而说这一确认具有重大的意义。
曹操墓被确认之所以真实可信,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的。
首先,曹操生前为自己的后事,多次留下了遗嘱,说明他不惧怕说死,是唯物主义的。建安二十三年六月(公元218年),他在终令中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见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交流兆域,使足相容。意思是我作为魏王、费亭侯正适合葬于此处。曹操之所以对西门豹推崇,因豹战国时做过邺令(古称邺县,后并入安阳县)。豹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行为,并开凿水渠12条,引漳水灌溉,发展了农业生产。西门豹的做法对重视农业生产的曹操十分需要。又过了两年,也就是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的那一年,他又在遗令中说: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仇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
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匆遗。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珍宝。这个遗嘱与河南省在安阳县发现的曹操陵墓完全吻合。也道出曹操去世,不忘国家安危!
其次,确认的曹操墓与其生前的身份一致。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22年进爵为魏王,定都于邺城。其子曹丕代汉为魏文帝,封其父曹操为魏武帝。魏定都于洛阳,邺仍为魏五都之一。邺城长期为该地区最繁荣富庶的都市之一。作为魏王曹操死后墓葬于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名符其实。出土时石碑、石枕上铭刻着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三,曹操是从这片土地上起家的,众多的史料说明,他始终钟情于这片土地。曹操20岁举孝廉,23岁迁顿丘令(即现在河南省清丰县)。30岁为济南相,在任三年,罢黜贪官,执法甚严。38岁领兖州牧。收编起义军青州兵后,为解决饮水挖掘的大井十余处至今还保留着。曹操南征时,曾留四子曹植守鄄城,戒子曰:吾昔为顿丘令(邺城与顿丘界相邻),年23岁,思此时所为,无悔于今。教子尽职尽责。曹操做兖州牧,大本营就设在鄄城、东阿、范县三城固守不动。因我生长的鲁西南,在这一地区战斗过,几乎所有的县市都到过,被誉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的曹植幼年的读书台就在鄄城。而其墓地就坐落于东阿县城南19公里处的鱼山西麓(始建于魏太和七年(公元233年))。
从曹操创业时期留在这一地区的脚印,到卒终选择邺城作为自己的墓地,折射出曹操对这片土地的热恋。
曹操墓中惊现小孩尸骨
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让他被世人所知。因此关于曹操的生平事迹我们都很了解,很熟悉。然而正是这个被大家所熟悉的曹操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
历史评价曹操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那是当之无愧的。曹操66岁病死洛阳后,他墓葬在何处,后人却一直是个谜。这次河南省文物考古家发现并确认曹操墓在今河南安阳县,不仅完全可靠可信,而且从另一个视角注释了一个真实的曹操。因而说这一确认具有重大的意义。
曹操墓被确认之所以真实可信,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的。
首先,曹操生前为自己的后事,多次留下了遗嘱,说明他不惧怕说死,是唯物主义的。建安二十三年六月(公元218年),他在终令中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见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交流兆域,使足相容。意思是我作为魏王、费亭侯正适合葬于此处。曹操之所以对西门豹推崇,因豹战国时做过邺令(古称邺县,后并入安阳县)。豹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行为,并开凿水渠12条,引漳水灌溉,发展了农业生产。西门豹的做法对重视农业生产的曹操十分需要。又过了两年,也就是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的那一年,他又在遗令中说: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仇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
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匆遗。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珍宝。这个遗嘱与河南省在安阳县发现的曹操陵墓完全吻合。也道出曹操去世,不忘国家安危!
其次,确认的曹操墓与其生前的身份一致。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22年进爵为魏王,定都于邺城。其子曹丕代汉为魏文帝,封其父曹操为魏武帝。魏定都于洛阳,邺仍为魏五都之一。邺城长期为该地区最繁荣富庶的都市之一。作为魏王曹操死后墓葬于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名符其实。出土时石碑、石枕上铭刻着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三,曹操是从这片土地上起家的,众多的史料说明,他始终钟情于这片土地。曹操20岁举孝廉,23岁迁顿丘令(即现在河南省清丰县)。30岁为济南相,在任三年,罢黜贪官,执法甚严。38岁领兖州牧。收编起义军青州兵后,为解决饮水挖掘的大井十余处至今还保留着。曹操南征时,曾留四子曹植守鄄城,戒子曰:吾昔为顿丘令(邺城与顿丘界相邻),年23岁,思此时所为,无悔于今。教子尽职尽责。曹操做兖州牧,大本营就设在鄄城、东阿、范县三城固守不动。因我生长的鲁西南,在这一地区战斗过,几乎所有的县市都到过,被誉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的曹植幼年的读书台就在鄄城。而其墓地就坐落于东阿县城南19公里处的鱼山西麓(始建于魏太和七年(公元233年))。
从曹操创业时期留在这一地区的脚印,到卒终选择邺城作为自己的墓地,折射出曹操对这片土地的热恋。
曹操墓中惊现小孩尸骨
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让他被世人所知。因此关于曹操的生平事迹我们都很了解,很熟悉。然而正是这个被大家所熟悉的曹操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