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康复者再感染(2)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全文如下:
香港报道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欧洲旅游返程,再次检测核酸呈阳性,经港大微生物系测序证实,与此前感染病毒株存在差异,因此证明是“再感染”,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复阳”。
此前大陆、香港以及国外也多有复阳报告,但多数认为属于无传染性的核酸残留,未发现有明显的传播证据,认为临床意义不大。
此次港大证实的“再感染”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包括病毒培养,需要证实是属于核酸阳性,还是活病毒。同时彻底比较两次感染病毒的核酸全序列。这还需要看港大进一步发表的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级别的还不能提供充分的学术信息。
美国此前也有再感染报告,最终没有全面的学术报告发表,也就不了了之。
此前全世界关注“复阳”,就是怕“再感染”。“再感染”关乎免疫的持久性,也关乎未来疫苗保护的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这次四个月后就发生再感染,还是属于个例,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观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万人感染过。
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会成为常态。让我们拭目以待,同时等待港大进一步的科学报告。目前还不需要过于紧张,毕竟历史上常见的其他冠状病毒 如我们常常感染的感冒,就由普通的冠状病毒引起,目前有4种,还有3种比较厉害的是SARS、MERS和COVID-19的感染后免疫时间都远远超过4个月。
香港“再感染”消息若是属实,此后全球会陆续报道,毕竟这是一个人群免疫力持久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若是此后全球还是没有陆续的个案报道,这例患者的报道也就会停留在新闻级别,而不是学术级别。
张文宏:如果“再感染”成立,在高发和流行地区会变成常态
8月24日,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发现世界上首例新冠肺炎康复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被《纽约时报》、路透社等多家媒体转载,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对此,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25日在其个人微博上表示,“再感染”病例非一般意义上“复阳”,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包括病毒培养,需要证实是属于核酸阳性,还是活病毒。新闻报道级别还不能提供充分的学术信息。
但张文宏指出,“再感染”关乎免疫的持久性,也关乎未来疫苗保护的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这次四个月后就发生再感染,还是属于个例,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观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万人感染过,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会成为常态。
接触新冠病毒污染物可造成感染
8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八版的通知。
新版诊疗方案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一步完善,增加“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对于临床表现方面,增加“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MIS-C”,出现类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多发生于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等。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增加“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在发病1周内阳性率较低”和可能导致假阳性的情形,以及何种情况下可通过抗体检测进行诊断等内容。
在诊断标准方面,将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作为疑似病例诊断依据之一。
香港报道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欧洲旅游返程,再次检测核酸呈阳性,经港大微生物系测序证实,与此前感染病毒株存在差异,因此证明是“再感染”,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复阳”。
此前大陆、香港以及国外也多有复阳报告,但多数认为属于无传染性的核酸残留,未发现有明显的传播证据,认为临床意义不大。
此次港大证实的“再感染”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包括病毒培养,需要证实是属于核酸阳性,还是活病毒。同时彻底比较两次感染病毒的核酸全序列。这还需要看港大进一步发表的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级别的还不能提供充分的学术信息。
美国此前也有再感染报告,最终没有全面的学术报告发表,也就不了了之。
此前全世界关注“复阳”,就是怕“再感染”。“再感染”关乎免疫的持久性,也关乎未来疫苗保护的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这次四个月后就发生再感染,还是属于个例,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观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万人感染过。
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会成为常态。让我们拭目以待,同时等待港大进一步的科学报告。目前还不需要过于紧张,毕竟历史上常见的其他冠状病毒 如我们常常感染的感冒,就由普通的冠状病毒引起,目前有4种,还有3种比较厉害的是SARS、MERS和COVID-19的感染后免疫时间都远远超过4个月。
香港“再感染”消息若是属实,此后全球会陆续报道,毕竟这是一个人群免疫力持久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若是此后全球还是没有陆续的个案报道,这例患者的报道也就会停留在新闻级别,而不是学术级别。
张文宏:如果“再感染”成立,在高发和流行地区会变成常态
8月24日,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发现世界上首例新冠肺炎康复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被《纽约时报》、路透社等多家媒体转载,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对此,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25日在其个人微博上表示,“再感染”病例非一般意义上“复阳”,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包括病毒培养,需要证实是属于核酸阳性,还是活病毒。新闻报道级别还不能提供充分的学术信息。
但张文宏指出,“再感染”关乎免疫的持久性,也关乎未来疫苗保护的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这次四个月后就发生再感染,还是属于个例,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观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万人感染过,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会成为常态。
接触新冠病毒污染物可造成感染
8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八版的通知。
新版诊疗方案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一步完善,增加“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对于临床表现方面,增加“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MIS-C”,出现类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多发生于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等。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增加“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在发病1周内阳性率较低”和可能导致假阳性的情形,以及何种情况下可通过抗体检测进行诊断等内容。
在诊断标准方面,将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作为疑似病例诊断依据之一。